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校長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若非得“對號入座”,那么這句話對于內斂而賦予創新、沉著而卓有思想的北京崇文區體育館路小學校長黃建榮來說,將是再好不過的評價了。從教28載,她緊緊把握教育發展新航向,孜孜追求教育教學高質量;調任體小以來,她更是率先垂范,在教改新征途上繼往開來,用科學的發展思維和務實求真的辦學精神,帶領和諧奮進的體小人,將學校建設成為師生共同成長和快樂發展的精神家園,讓每一個體小人都得到了能力提高和發展進步,得到了自身價值的快樂體現和人格品行的良好塑造,得到了個性的張揚和心靈的熏陶…..
樹立“每天都快樂,每天都進步”的教育理念,指導創新辦學
對于怎樣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未來的合格公民和優秀人才,黃建榮校長介紹說:“學校是傳承文化、育人培知的地方,也是培養高素質現代科技人才的殿堂。作為小學階段的教育來說,我們所做的就是打好基礎,必須要為每一名來校就讀的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課,讓他們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礎。培養孩子們的科技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生活的樂趣,感覺科技和生活密不可分、充滿快樂,讓學生在學校中每一天都快快樂樂,每天都又進步和成長,每天都充滿自信、健康和陽光。這樣,就會促發孩子們去自主地學習、生活、鉆研、探究……。”
基于“一切為了學生,立足今天,著眼未來,把學校辦成教師敬業、學生樂學、家長信任、社會滿意的科技教育特色校”的辦學目標,讓師生同發展,共進步,體小上下緊抓時代機遇,更新教育思想,獨創科技活動、學科滲透、興趣小組、校本課程研發四大板塊,創設“和諧活潑”的校園環境文化,建立校園科技教育陣地,開發啟迪心智、沁人肺腑的科技長廊和文化長廊,走出了一條具科技特色、關注師生同步發展的創新大道。學校連續四年獲北京市OM創新大賽第一名,2004年被評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在2007年的復驗中,再次得到市領導的一致好評。
與雄渾大氣的學校建筑形成較大反差的是顯得有些局促和簡樸的校長辦公室。在這個不足12平米的辦公室里,記者對話語不多、低調內斂的黃校長進行了采訪。盡管她一再表示自己“僅是一名在體小特色發展跑道上的火炬手,在前任的基礎上只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對教育、對學校、對學生和教師的摯愛與希望卻始終溢于言語之中。她表示希望始終與全體師生一起,緊密結合學校科技文化的特色,不斷創新形式,完善特色項目、特色活動,將科技教育再加以系統化和全面化,創建出屬于體育館路小學科技教育特色的文化體系,為學校發展注入“芯”動力,將學校建設成為首都科技教育的一面旗幟、一扇窗口。
讓教師在專業發展中分享合作與成功的快樂,成就教育幸福人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黃建榮校長的倡導和引領下,學校致力于構建以課堂教學為依托,以課改為契機,以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和利用為突破口的校本教科研培師體系,注重不斷滿足師生的全面發展,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個性需求,立足科技教育特色,深入開展科技教育系列活動,積極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先。本著“在工作崗位上,管理即服務”與“在教育事業中,育人即服務”的“兩個服務”宗旨,黃校長有效調動其教師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積極行與緊迫性,凝聚了干、群、師、生、黨、工、團、隊等各路力量,真情服務于學生和家長,變被動為主動,成功塑造出體小教師良好的職業形象,使他們成功實現專業發展。
同時,善于把握教師成長新動向的黃建榮校長,緊緊結合教師的自身實際,不斷創新,積極開展“五功”(‘說功’‘寫功’‘畫功’‘講功’‘講功’‘信息技術功’)訓練”,在短短的兩年里,使得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大幅提升,教育隊伍整體水平明顯增強。在全區小學教育工作大會上,黃建榮因培師又方,為全區校長作了題為《抓住青年就抓住了未來》的大會發言,介紹了青年教師培養的成就,發揮出示范作用。
在教師的專業成長中,如果說搭建平臺是載體,那么組織制度建設就是保障。體小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管理保障:①創設一種“科研學校”的研究氛圍,讓廣大教師成為研究者。②建立學科組、年級組、互相合作組等研究機制,保證研究的落實。③定期或不定期請專家來校指導、講座,幫助教師提升研究的水平,得到業務上的培訓與提高。④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和研究培訓制度,挖掘教師內在潛力。⑤為教師提供足夠的信息,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為教師的研究創造條件。此外,學校還先后出臺和制定《科技競賽獎勵制度》《教師培養制度》等,以制度文化的形式,培養和塑造出一大批具有科教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形式,培養和塑造出一大批具有科教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優秀教師,使學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可持續的內涵和張力,更加有序地走向科學化、內涵化、規模化和效應化。在北京市首屆青年教師教育技能大賽上,教師團隊榮獲了嘉獎。
讓學生在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中快樂成長,積淀一生發展的力量
創新教育才是最有價值的教育。博學善思的黃校長將從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中汲取的精神與經驗創造行地運用于實踐中,要求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大自然、觀察大自然、觀察身邊事、身邊人;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干、善干,敢于動腦、善于動腦;敢于動手、善于動手;鼓勵學生親眼看一看、親口說一說、仔細想一想、親手做一做。
在校內,體小構建大課程體系,科技教育在學科教學、教育、環境等處處體現,并蘊涵、滲透到多學科之中,將學校辦成融科技、藝術、勞動、修德、激趣、啟智、健體、陶情、促能等為一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心,學生們在多學科的交叉學習中動腦動手,培養、增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如馬銳同學與武斯奇同學通過在生活中的觀察、思考,發明了方便牙刷和多功能防滑衣架,分別獲得了市級一等獎和三等獎。
在校外,體小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及認識水平開展科技教育,體現教育層次,拓展教育領域。學校曾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綠化基金會組織的“捐一元錢支持沙漠化地區小朋友”的環保活動。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他們組織學生結合地域特點開展“天壇周邊環境與設施”的社會調查活動,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所觀、所感、所思,結合查閱資料,從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向有關部門提出了改善環境的建設性意見,以“北京小主人”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社會的支持和贊譽。
此外,科技教育在體小已經輻射到社區和家長。黃建榮校長帶頭向家長宣傳科普知識,引導家長協助開展科普教育,支持孩子發明創造,發揮科技示范校的輻射作用。張永志同學發現自己家的地漏總是泛異味,積極與老師、家長合作研究,創造出防臭地漏新產品,獲得了2007年北京市創新大賽的一等獎。王雨添煒同學在小區里發現很多寵物狗喜歡在汽車輪胎上小便,在家長的幫助下,制作出汽車輪胎保護膜獲得了2007年北京市創新大賽三等獎。幾年來,該校先后有20余名學生獲得北京市第25屆、第27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活動獎,并為上一級學校輸送了20余科技特長生。
面對業已創造的成績,黃校長淡定依然,“我的愿望就是辦一所有思想、有質量、有特色的學校,讓每個學生都健康快樂地成長,讓他們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用他們的創造力,將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讓每位教師都積極快樂地工作,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啊,我們有理由相信,鑄就科技教育特色、創建科技文化環境的北京市體育館路小學,在科技育人、科教培師、科技引航學校特色發展的大道上,在師生每天都快樂著、成長著、發展著的美好氛圍中,一定能夠再次書寫時代教育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