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的撲面春風中,國風音樂以其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記憶,在文藝創作與大眾欣賞的廣闊天地間綻放出蓬勃生機,其承載的中華美學精神與文明魅力,正跨越山海,在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播撒和回響。
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創制推出的《國風超有戲·尋風季》,以促進更優質的內容產出,編織更廣泛的受眾聯結,進而持續擴大國風音樂的影響力作為使命擔當,以一場“正當時”的文化實踐,在山西太原設立“國風音樂社”創作基地,匯聚音樂人、戲曲名家、文化學者與樂評人,通過“采風研學+共創音樂+國風音樂會”的立體形式,開啟了一場深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的溯源與創新之旅。
“國風”二字,承載著厚重的古意。
《詩經》十五國風,源采自廣袤山河與民間歌吟,是華夏文藝寶庫中不朽的明珠。隨著時代流轉,“國風”被賦予新的內涵。它如從五千年文脈古樹上萌發的新枝,既蘊藏蒼勁古韻,又吐露清新芳華。其精髓不是泥古不化的復刻,也并非嘩眾取寵的標新,而要讓千年沉淀的傳承,在今天依然能唱響扣人心弦的旋律。
國風音樂,是熔鑄傳統文化底蘊與時代審美風尚的藝術綜合體。其根,深扎于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沃土,以金聲玉振、詩詞歌賦、戲曲唱腔、民歌旋律為不竭泉源;其形,則廣納現代創作理念、表現手法與技術手段,擁抱個性表達與多元風格。因此,國風音樂的創作,必須在珍視傳統韻味的同時,煥發青春氣質、擁抱時尚表達、拓展國際視野。于是我們得以聽見:民族樂器與電子律動的巧妙相融,詩詞古韻與潮流語匯詩意碰撞——正是這種不拘一格的融合,為國風音樂注入了“沛然莫之能御”的新生命。
《國風超有戲·尋風季》首期節目,主理人提煉了國風音樂創作的三個層次:由心而發、有感而作;借鑒吸收,化為己用;深研規律,自成體系。尋風之旅以“土地歡歌”“溯古擷珍”“詩韻流芳”“丹心永暉”“國潮未來”五重主題為經緯,正是對無限可能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節目可貴地拒絕浮于符號化的表層,它深入文化肌理,秉持“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清醒,在古與今的辯證張力中,試圖求解國風的真義。
“尋風”二字,意味深遠。
風,是山川風物、人文光華、民俗情韻,更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流轉不止的生命律動。
尋風之于國風音樂創作,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中,諸多傳統文化元素面臨著被遺忘與邊緣化的危機,傳統音樂文化也未能幸免。許多古老的民間音樂與戲曲唱腔,因傳承乏力、創新不足,正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受眾與影響力。節目嘗試捕捉那穿越千年的藝術之風,讓它重新流淌于當代生活的河床——這無疑是傳承、弘揚乃至煥新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
鮮花有根,方能恒久吐芳。從文藝創新維度來看,“尋風”更是必由之路。尤其在公眾熱切呼喚優秀國風音樂的當下,唯有將根系深扎于傳統文化與火熱生活,以匍匐于大地的虔誠去采擷、去學習、去汲取,方能打開取之不竭的寶藏,讓創作真正走向天高海闊。
“土地歡歌”為我們鋪展一幅熱氣騰騰的“尋風”畫卷:尋風團走入非遺市集,體悟人間煙火;融入民俗嘉年華巡游,感受太原鑼鼓、鐵棍的歡騰節奏;學習太原蓮花落的“說唱交融”,向戲曲演員求教帽翅、水袖、髯口絕技;更深入黃土高原的圪梁梁,看到尋常百姓見山唱山,遇水歌水,望花詠嘆,《圪梁梁》《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等信手拈來。如尋風團所感:創作的根與魂深植于土地與生活,創作者的靈魂,也當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緊密相連。他們將心、情、思全然沉入生活肌理,所收獲的不僅是豐富的音樂元素與技法,更是那原生態的生命律動本身——如何匯聚、傳遞這人文的能量,方為“尋風”的真意所在。
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山西坐擁豐厚的文化遺產與藝術寶庫。
單論音樂稟賦,山西堪稱一座“富礦”。三千年文明滋養的山西民歌,以山歌、號子、小調、秧歌、套曲為骨架,兩萬余首曲目匯成壯麗“音樂史詩”;“中國戲曲搖籃”美譽下,現存38個劇種,“四大梆子”爭奇斗艷;作為文物大省,山西更蘊藏中國音樂起源的密鑰——陶寺遺址出土的石磬、土鼓、鼉鼓組合,實為中國最早的“樂隊”實證;左權開花調、絳州鼓樂、晉南威風鑼鼓等非遺技藝,更是黃土地風土人情與藝術審美的璀璨結晶……其資源之豐富、脈絡之完整,堪稱一部“行走的中國音樂史”。
尤為可貴的是,節目在山西的“尋風”,并未囿于單一的音樂維度,而是將文化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天地。音樂共創基地,選址于承載厚重歷史的晉陽古城遺址之上(太原古縣城),讓建筑的空間韻律與歷史回響直接參與創作靈感的激發;再從見證三晉源流的晉祠,到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雁門關,節目足跡所至,無不將建筑藝術、歷史遺存、地理形勝乃至流淌其間的精神礦脈,悉數轉化為國風音樂創作的豐厚滋養。節目通過深度挖掘山西的戲曲、民間音樂、非遺與歷史遺存,必將為國風音樂創作開辟新視野、提供新范式,催生更具融合性與創新力的佳作。
“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國風超有戲·尋風季》正是一場扎根泥土、仰望星空的“識器”與“曉聲”之旅。它為國風音樂的未來,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開啟了一場文化好戲。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