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承載著人類的未來,也支撐著每個人的夢想與希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教育改革發展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著重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求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必須肩負起責任。如何立德樹人?這需要我們在基層教育工作實踐中多花心思。這是一個貫穿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等多層面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包含學生、教師、行政人員等多主體的聯合共建工作。桃源縣第一中學的“食堂故事”可堪鑒閱。
知識歸于大腦,而德性扎根心靈。在《美諾篇》中,蘇格拉底承認“一個人不能夠以他能夠被教以幾何學的方法被教化成有節制的、勇敢的或正義的”。同樣,我國古代所堅持的“詩教”傳統,也不僅僅在于領略其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著作中政治、歷史、文化、道德、情感等多方面影響滲透,來塑造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倫理觀念。如果僅施以文字宣教,“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于個人來講自然顯得空泛且無力。但就像桃源縣第一中學食堂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堅持“保本不盈利”原則,以教師、職工、學生共同專注于節約“一簞食、一瓢飲”的切實行動來進行愛物惜物教育,統一實踐與認知,自然迸發出了“知行合一”所應有的力量。
對現代人來說,教育中的立德樹人工作更顯重要。現代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促使教育向職業化和功能性方向轉變;資本邏輯、消費主義、享樂精神的盛行,消解了人的價值和精神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人心靈的遲鈍致使他不僅不能品味或容忍任何理性的談話中的一節,而且還不能設想任何一般的、高尚的或溫柔的情感,從而不能就許多甚至私人生活的日常責任形成任何正確的判斷”。今天,我們常常會痛心疾首于那些社會上出現的漠視道德、逾越規則之舉,疾呼尋回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最重要的就是在青少年人生成長的最初階段,將立德樹人的標準全面鋪開到教育工作的每一個環節,讓“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成為能看到、觸到的生活準則。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成就人的幸福和社會的福祉,全社會都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如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把經濟社會生活與立德樹人工作結合起來,是促成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躍上一個新臺階的重要力量之一。
(作者:趙明昊)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