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區通過“一校一品”項目,為師生厚植文化基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人文虹教”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為“海派文化的發祥地、先進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虹口區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虹口教育提供了非常鮮明的資源優勢。2023年初,虹口教育啟動首期“一校一品”項目,遵循“立本·繁新”的宗旨,打造“人文虹教”標桿校。
經過1年實踐,首期10所一校一品項目校形成了“多樣化”的工作成果,打造了“特色化”的校園文化,積累了“品牌化”的社會口碑。
如何在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同時涵養“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以“求真”為本,延續原校長姚晶先生“勇于探索、敢于嘗試、智慧創新”的精神,認為數學教育的新范式,不是在書山和題海中,而是在開放式的數學探索樂園中、在互動式的智能數學科創實驗室中。
學生在開放式的“姚晶長廊”體驗桌游
學校新建成的“姚晶長廊”和“智能數學科創實驗室”,兩相呼應,通過測評系統、益智桌游、互動闖關等形式,讓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索,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學校新落成的校史館
薪火相傳,百年芳華,在這所坐落于虹口區北外灘的百年名校,傳承、研究、創新的理念與精神流淌在每一節課堂、每一處風景、每一段時光。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在100周年校慶之際增建校史館,傳承百年辦學傳統,展示百年輝煌成就。
跟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學習海派面塑
融入科技元素打造多樣化的非遺空間,上海市北郊學校的學子演繹出了非遺文化別樣的生命活力和藝術魅力,也從中收獲了更多底蘊和力量。他們,不僅是非遺文化的學習者,更是非遺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
人人有戲 向美而行
做學問、學戲劇,每個學生都是舞臺上的主演。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以“傳承紅色基因、立德樹人”為本,全方位打造戲劇空間,展開教育活動,設置教育課程,助力學生成為有魅力的社會角色,有戲校園,精彩人生。
南船樓與北車樓兩相呼應
為了使學校的“浪花”文化得到永續發展,上海市虹口區曲陽第四小學以“南船北車”的實體空間升級改造和相關課程建設實踐為抓手,融入信息化特色,以富有活力而充滿挑戰的數字化校園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夠閃亮自己獨特的光芒。
如何在擁有一雙“世界眼”的同時擁有一顆“中國心”?
學生在國際文化節上表演短劇
作為一所以“外國語”見長的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東校的學子,從傳統文化故事中厚植文化底蘊,從紅色革命故事中汲取中國精神,同時具備了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
在“紅巖劇社”“中國文化節”“國際文化節”“館校融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他們積極擔當起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使命,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用外語演好中國故事,讓更多國際友人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墻面上的節氣科普館
利用有限的墻面和屋頂空間,上海市曲陽第二中學打造了集生態教育、跨學科探索于一體的“節氣·生態研究基地”,不僅調動了學生對生態的探究積極性,同時也帶動了各學科老師積極利用基地開展創新課程研發,可謂小天地、大作為。
智能、趣味、便捷的“小閱”讀書角
為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上海市虹口區外國語第一小學依托機器人、朗讀亭、漂流柜、特色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等多重措施,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大閱讀與表達”體系,讓學生可隨時隨地閱讀,豐富其思想,提升其境界。
自然大視界導覽圖
通過“中草藥體驗館”“百變水渠”和“彩色玻璃屋”等沉浸式空間的精細打造,上海市虹口區實驗幼兒園為幼兒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自然大視界”。在不同空間中的勞作、審美、探究、協作、關愛,潤物無聲地實現其對大自然和大社會從感性到理性的啟蒙和認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讓每一個“小不點”與多彩的世界相遇
保障每一位兒童在基礎教育中的基本權利,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珍視,上海市虹口區小不點幼兒園在2023年招生計劃中納入了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從硬件改造、課程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開展“普特融合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在此經驗成果之上,虹口區將積極推進后續“N”個批次的建設實施,力爭實現“一校一品”100%全覆蓋,構建“百花齊放”的人文校園生態,提升虹口教育的能見度、辨識度和美譽度。(曹繼軍)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