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要求:“體育與健康課程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然而,當前的體育教學依然存在體育活動內容老套,活動主體、形式單一,“學、練、賽”分離等現象。
筆者認為,從學習的角度來說,體育教學中的“學”自然是基礎,“練”則是提高,“賽”便是運用。而小學體育實施“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必須堅持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以課堂教學中的體育課為主陣地,指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同時提供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練習,鞏固并運用所學運動知識和技能。這需要每天輔助融合大課間體育活動、體育社團活動、課外運動等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提供展示能力和比賽的舞臺,極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讓學生體驗運動的魅力,領悟體育的意義,進而養成真正的體育習慣,達到提升體能、成為四有新人的根本目的。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具體做法。
一、以體育課為主陣地,提高學生解決體育與健康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體育課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主要是使學生掌握體育與保健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體育技術、技能,從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和學校實際情況來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新穎、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中,積極參加“三環節”體育活動。
第一環節準備(開始)部分力求新穎、活潑、有趣。過去體育教師上課一般是:“整隊、報數、慢跑、做操”或者“頭部運動、肩繞環、闊胸振臂、體前交叉、弓步壓腿”等熱身活動。現在,我們從新穎、實用、可行、有效的角度出發,提前備足配齊上課的活動器具,精心布置場地器材,設計各個教學過程的前后過渡環節,以及場地轉換的行進路線等,加入了許多趣味練習,如:“請你跟我這樣做”“反口令練習”“高人和矮人”等活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采用“斗雞”“抓尾巴”“踩影子”等對抗性小游戲來激發學生的運動激情。這樣,大大提升了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
第二環節基本部分力求活潑、新穎。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和行為特點,基本部分的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的動作示范、重點講解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機結合,學生的集體學練、小組學練與個人學練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些高難度動作,先分解動作的重難點,讓學生在自主嘗試、反復實踐中理解和掌握體育知識;有些重復練習,教師進行適當處理,比如同樣是擲準練習,今天練習“打靶”,明天改練為“打野鴨”,今天用的擲準物體是“籮筐”,明天改換成“氣球”;還有的老師把壘球投準練習比成解放軍打靶,把障礙跑練習比成紅軍長征,或將整節課的學習內容編成“鋪石過河”類的故事情景,故事內容環環相扣相連,吸引學生參與體育學習;還有把跑步、立定跳遠等常規性項目,采用比賽、游戲等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基本部分是體育教學的主體,只有設計出互動良好的完整學習活動,將“學、練、賽”有機結合,學生才能充分運動起來,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得。
第三環節結束部分力求輕松愉悅。我們“因課施教”,既讓不同課型的身心放松都達到應有的效果,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使上課時的興奮度逐漸下降至安靜狀態。跑、跳、投等田徑類項目,放松練習的重點放在上、下肢上,一般采用趣味性較強的抖動揉捏或搞怪的肢體舞蹈,引起學生的興趣;體操類項目一般讓學生在動感音樂伴奏下集體跳小型舞蹈,或做“石頭、剪刀、布”等小型游戲;球類項目一般排成四路橫隊,集體進行抖動放松或在教師的口令引導下做意念放松。
二、以大課間活動為輔助,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
大課間活動是課內體育教學的有效延伸,是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常用輔助手段。通常大課間活動包括集體課間操和班級特色活動兩類。
集體課間操,我們把《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傳統美文以及手語操等與廣播體操進行了巧妙融合,每周一、三、五時間,孩子們在朗朗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經典誦讀聲中,踢腿、跳躍、伸腰,利利落落地揮動著身體的各個關節,翩翩起舞。每周二、四時間,孩子們跟著做手語操等舞蹈類體操。經典課間操,寓古典文化于健體之中,集韻律體能運動與心靈滋養為一體,整個校園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踏著輕松自然的節拍,運動,搖擺,體育與藝術完美結合,陶冶了學生情操,鍛煉了學生身體。
班級特色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自由選擇項目,以班級為單位在操場規定的區域內活動,一、二年級學生年齡小,主要做一些趣味游戲,如:跳方格、跳繩、踢毽、跳皮筋、丟手絹、擲沙包及鄉土民間小游戲;三、四年級學生進行廣播體操比賽、隊列隊形練習、打乒乓球、跳繩、踢毽、搖呼啦圈等活動;五、六年級喜歡球類,有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多個項目,還有縱跳、原地高抬腿跑、俯臥撐、蛙跳、12分鐘耐力跑等有氧耐力性活動。
學生的身體狀況千差萬別,班級特色活動多種多樣,相對于有一定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的體育課和課間操來說,沒有壓力,沒有規范,學生全身心完全放松,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以特色體育社團為載體,搭建體育特長生多元發展的舞臺
特色體育社團是校園體育建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平臺。我們以學生社團為抓手,努力培養體育愛好生的體育精神和競技意識,使學生在校期間每年至少掌握一項運動技能。
體育運動與傳統文化傳承相結合的腰鼓社團是我們組建的最大的一支隊伍,鼎盛時期能達到四百人。為了讓社團內的每個孩子學會打腰鼓,我們獨創了“看錄像加小老師演示”兩結合的學習方法,運用學校多媒體網絡,從網上下載傳授腰鼓技法或者表演場面的視頻,師生一起邊看邊練習。另一種學習方式是聘請原腰鼓隊的成員當小老師,現場示范。遇到看不明白的動作,師生一起邊看錄像邊討論,邊徒手表演。為了讓腰鼓社團代代傳承下去,每年至少需要組織一次腰鼓比賽。
其他毽子社團、羽毛球、乒乓球等體育社團的活動,主要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開展“鍛煉身體、達標爭優”活動。定期組織開展籃球、乒乓球、踢毽子、跳繩、仰臥起坐、擲實心球、投沙包、立定跳遠、短跑、中長跑等各種比賽活動。以賽促練、促學,定期為國家輸送優秀體育人才。
另外,我們還充分發揮校外活動的獨特功能,對一些比較容易在家中完成的項目如仰臥起坐、立定跳遠、跳繩等,以布置家庭作業的形式進行,增加學生練習的時間,促進校內校外活動的有機結合,努力創建良好的課外體育活動環境。
總之,小學體育“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應多渠道、多形式實施,建立在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之上,學生年齡越小,越要注重趣味性,要將趣味運動、做游戲、小組比賽、小規模班級比賽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寬嚴相濟,張弛有度。
來源: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