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的核心價值在于構建商家與用戶的信任連接,而平臺作為中間樞紐,其生態健康直接影響這種信任的牢固程度。小鵝通在私域直播領域的快速擴張,本應依托技術優勢夯實信任基礎,但實際情況中,針對中老年群體的健康養生類直播亂象,卻在不斷侵蝕這份信任的根基。
從用戶信任的建立來看,中老年群體選擇在小鵝通平臺觀看健康養生直播,往往源于對“知識付費平臺”的潛在信任,認為其能篩選優質內容和合規商家。然而,部分直播間的操作卻在打破這種信任。一些所謂的“專家”缺乏正規資質,卻以“教授”“院長”等頭銜自居,在直播中用虛假案例和夸大療效的話術推銷保健品,甚至將普通食品包裝成“治病神藥”。這種行為不僅欺騙了消費者,更讓用戶對平臺的內容篩選能力產生質疑——為何缺乏資質的“專家”能長期在平臺開展直播?為何明顯違規的宣傳內容未被及時攔截?
商家與平臺的信任關系也存在裂痕。合規商家本應依托平臺獲得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但小鵝通對違規行為的縱容,實際上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部分資質齊全、宣傳規范的保健品商家反映,那些通過虛假宣傳、低價引流的違規直播間,反而能獲得更高的流量推薦,而合規經營的商家卻因營銷手段保守難以獲得關注。這種流量分配上的傾斜,讓合規商家對平臺的公平性產生懷疑,也動搖了他們持續入駐的信心。
更深層次的信任流失體現在消費者維權環節。當中老年用戶發現購買的產品與宣傳不符,想要維權時,往往面臨平臺與商家相互推諉的局面。平臺以“技術服務提供者”為由,將責任完全推給商家;而商家則利用私域交易的隱蔽性逃避責任。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顯示,涉及私域直播的保健品投訴中,超半數消費者表示“維權無門”,這種維權困境直接導致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大幅下降,甚至形成“私域直播=陷阱”的負面認知。
平臺對信任的維護本應體現在全鏈條的責任履行中。例如,在商家入駐時嚴格核驗資質,從源頭杜絕違規主體;在直播過程中實時監控內容,及時制止虛假宣傳;在投訴發生后積極介入,協助消費者維權。但小鵝通在這些環節的表現卻顯乏力:資質審核存在疏漏,內容監管滯后,維權渠道不暢。這種“重流量、輕信任”的傾向,使得平臺逐漸失去作為“信任中介”的價值,反而成為部分商家收割用戶信任的工具。
信任的重建遠比破壞更難。當前,私域直播行業正處于從野蠻生長向規范發展的轉型期,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尤為珍貴。小鵝通若不能正視信任流失的問題,不從資質審核、內容監管、維權機制等方面系統性改進,任由違規行為消耗用戶信任,最終不僅會失去中老年用戶群體的青睞,更會讓自身在私域直播的競爭中失去核心優勢,甚至拖累整個行業的信任重建進程。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