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豐臺,教育的溫度與成長的力量在校園里交融。近日,豐臺區盧溝橋小學、北京市大成學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相繼舉辦“學子回家”活動,雖形式各異,卻共同以“重逢”為紐帶,串聯起校史記憶、育人成果與家園情懷,讓“教育傳承”在互動中煥發新活力。
盧溝橋小學:百年校史里的“小虎精神”接力賽
“1914年建校時的青磚黛瓦,1986年分設時的不舍,2023年合并時的期盼……111年的時光,都藏在盧小的一草一木里。”7月12日,盧溝橋小學“學子回家”活動現場,主持人的話語讓在場的新老學子眼眶發熱。這場以“小虎精神映盧小 宣講聚力向未來”為主題的重逢,不僅是校友的相聚,更是一場跨越40年的精神接力。
作為百年老校,盧小的靈魂藏在“小虎子小隊”的紅色記憶里。40年前,一群少先隊員堅持守護盧溝橋、擦洗石獅子,用平凡堅守書寫責任擔當,事跡傳遍全國。活動現場,70多歲的原中隊輔導員方慶珍特意從家中趕來,顫抖著展示當年的活動手稿:“孩子們擦獅子的手磨出了繭,卻沒人喊累——這就是‘聽黨召喚,責任在肩’的根!碑斈甑男£牭诙侮犻L、如今已是教師的趙春紅則回憶起登上人民大會堂領獎的瞬間:“那一刻懂了,‘小虎精神’不是口號,是一代代人要扛住的責任。”
傳承在儀式中具象化:少先隊員為兩位前輩系上紅領巾,鮮紅的三角巾與花白的頭發相映;校長為趙春紅頒發校外輔導員聘書,她轉身將“小虎子小隊”隊旗交給新隊員,旗幟交接的瞬間,掌聲雷動。“我們會像前輩一樣,守護盧溝橋,守護盧小的精神!”新隊員代表蘇樂琦的誓言擲地有聲。
從百年校史宣講到盧溝橋故事探索,盧小用一場“精神尋根”告訴學子:回家,是為了帶著初心再出發。
北京市大成學校:畫筆為媒,讓藝術串聯歷史與家園
在豐臺區“學子回家”活動如火如荼開展之際,7月中旬,北京市大成學!八嚲`七月・美潤大成・歸鴻筑夢”美術課程成果展上,2025屆畢業生的作品前圍滿了參觀者。這場展覽不僅是該校美育成果的“成績單”,更是“學子回家”活動中最具詩意的表達。
作為豐臺區美育標桿校,大成學校以四大展區構建了藝術與成長的對話場:校友作品展區里,平面設計、雕塑與油畫訴說著專業成長;社團成果展區中,沙畫、陶藝、羊毛氈等“接地氣”的創作,詮釋著“崇德尚藝,創美求真”的理念;基礎造型展區最引人駐足——高一高二學生的作品里,既有致敬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題材,用色彩還原崢嶸歲月;也有描繪豐臺科技園、麗澤商務區的新作,讓家園新貌躍然紙上。
“藝術不該只在畫室里!2008屆校友張學森的雕塑《看!非,不少學弟學妹駐足沉思。這件講述山區學子靠奮斗改變命運的作品,與“學子回家”的初心共振。更暖心的是,160余幅春季寫生佳作走進社區,讓校園藝術成為連接家校的紐帶。
從高校教授點贊到社區居民駐足,從校友分享創作心路到在校生感悟藝術力量,大成學校用畫筆證明:教育的美,既能致敬歷史,更能點亮家園未來。
首經貿附中:梧桐樹下,師生共話成長的“精神原鄉”
“李校長,您當年總說‘錯題本要像字典一樣厚’,我現在帶學生也這么教!”7月12日,首經貿附中校門口,一位校友緊緊握住校長李智勇的手,笑聲里滿是時光的溫柔。這場以“學子回家話成長,梧桐花開自芬芳”為主題的活動,把校園變成了“成長故事匯”。
清晨的梧桐樹下,老師們早早等候,擁抱、合影、翻看舊相冊,熟悉的場景讓校友們仿佛回到少年時。報告廳里,北師大教授楚江亭的講座《學科學習優秀的根基》干貨滿滿,結合“狀元案例”解析成長密碼;高三畢業生馬新堯的分享戳中人心:“高中三年就像‘人生資產負債表’里的固定資產,永遠在增值!背跞厴I生高伊帆則以十年回望告訴學弟學妹:“學習教會我的,不只是知識,更是抗住風浪的韌性!
最動人的是“時光重溫”環節:美術教室里,校友們跟著當年的老師捏橡皮泥,指尖的溫度帶回青澀時光;書法課上,墨香里重現“一筆一劃寫端正”的教誨。梁群霞老師特意準備的“得意門生獎”,更是讓不少人紅了眼眶:“老師還記得我的名字,這就是回家的意義。” 從師長的叮嚀到校友的分享,首經貿附中用溫情證明:母校永遠是學子的“精神原鄉”,而學子的歸來,正是對“教育滋養”最好的回饋。
豐臺教育的“回家”密碼:讓傳承成為發展的底氣
豐臺區2025年學子回家活動,多校聯動,卻藏著共同的“教育密碼”:盧溝橋小學的精神傳承、大成學校的美育聯結、首經貿附中的情感共鳴,本質上都是“教育生態”的生動實踐——以“學子回家”為支點,讓校史活起來、讓成果動起來、讓情感聚起來。
正如豐臺區教委相關負責人所言:“學子回家不是簡單的重逢,而是讓教育的‘過去’賦能‘現在’,讓‘個體成長’融入‘區域發展’。”當老校友帶著經驗歸來,當在校生帶著憧憬接力,豐臺教育的“傳承鏈”正越擰越緊,為區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育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