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出汗的體育課”,是一項校園系統(tǒng)工程。
▲北京某小學學生參加校園足球聯(lián)賽。圖/新華社
文 | 熊丙奇
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大力開展學生“班級賽”、科學精準提升學生體質……
據(jù)新京報報道,2月17日,北京市中小學開學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體育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北京市中小學“體育八條”,為百萬中小學生送上了一份“健康大禮包”。
其中,作為此次“體育八條”要求落實的重點,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要提高體育課質量,就必須首先保障學生達到基本的運動負荷,也就是說,“出汗”是對體育課的基本要求。
這一方面需要重視對體育課的過程性評價,加強對學生上體育課的運動負荷監(jiān)測;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讓學生愿意在體育課上出汗。
體育課成“說教課”,學生上完體育課,一點兒汗也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是其他學科擠占了體育課,有的是學校缺乏體育運動場地,還有的是體育教師應付體育課,也有學生以各種理由不參加體育課鍛煉。
此外,也有不同聲音,包括擔心學生運動負荷過大,導致運動損傷,以及學生一身汗會影響身體健康等。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也就需要回應這些問題,要將其作為一項校園系統(tǒng)工程來建設。
首先可以利用已經(jīng)逐漸成熟的智慧體育技術,科學監(jiān)測學生的運動負荷,收集不同年級、性別學生的運動數(shù)據(jù),確定有針對性的運動負荷指標等,還可以有效解決體育課不開啟不開足、學校搞“陰陽課表”、學生運動量不夠等問題。
這方面的難點只在于,有的學校、體育教師可能不愿意接受監(jiān)測。這就需要教育部門整體推進。
同時也要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式,不能一上體育課就對學生進行枯燥的跑跳訓練。現(xiàn)實里就有不少學生反映,不是不喜歡體育,而是不喜歡體育課。
學校可以成立若干個運動隊或俱樂部,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參加鍛煉、參加比賽,甚至可以跨年級組隊等。
此次北京發(fā)布的“體育八條”,就提出積極推進“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試點,這就是實行運動隊(俱樂部)制教學。同時,還首次提出在北京中小學全面部署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的“班級賽”。
如果北京中小學的“體育選項走班制”與“班級賽”得以順利推進,勢將形成全新的體育教學生態(tài)。這一積極探索與嘗試,也能為我國中小學的體育課教學提供可資借鑒的樣本。
當然,這也需要加強體育教學保障,除按規(guī)定配備體育師資、建設體育場地之外,還要做好體育課、體育鍛煉與其他學科教學的銜接。
比如,除擔心發(fā)生安全事故外,學校和家長也有對運動出汗后上課會讓孩子感冒、身體不適的顧慮。這就需要學校設立運動更衣室,家長給孩子準備運動服。
總之,打造“出汗的體育課”,要求學校有以體育人的理念,升級學校的管理與服務,形成崇尚體育、方便運動的氛圍。如此,才可以用“能出汗的體育課”,讓學生真正運動起來,培養(yǎng)其體育運動興趣,提升其身體素質。
來源:新京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