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17日,《國史進校園》專題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會議主題為“遵循愛國主義教育法,推進‘五史’與課程深度融合”。會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宣傳教育中心、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學)、赤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主辦,全國高校黨史類課程聯盟、中教全媒體協辦。來自上海大學、赤峰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的60余位代表參加。
國史進校園(紅色經典進校園)組織委員會秘書長、中宣部學習出版社原社長董俊山圍繞“愛國主義教育與‘時代新人’培養”作了線上發言。他指出,學習貫徹愛國主義教育法,深刻理解愛國主義教育,都離不開“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樣一個根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大力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國史進校園》活動組委會秘書長、中宣部學習出版社原社長董俊山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徐光壽以“按照第三個歷史決議的精神講好‘國史’”為題作了主題報告。他重申,兩年前的今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和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貫徹愛國主義教育法,推動“五史”教育和課程的融合,我們要遵循第三個歷史決議的歷史分期,深刻領會第四個歷史時期的主題、主線、主要任務和歷史方位,講好共和國史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講好共和國積累的重要歷史經驗,講清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徐光壽
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學)負責人顧曉英發言中強調,要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融入“五史”教育。在課程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推動各學科老師參與進來,形成學科“反哺”;要擁抱互聯網思維,打破課堂邊界,打造數字課程,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她提出,要貼近學生,研究學生,打開課程創新的突破口;教師必須提升政治站位,要用想象力,創新內容與形式,講好“五史”課,打造有顏值有言值的課程。
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學)負責人顧曉英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沈潔霞,赤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利穎,徐州開放大學黨委書記石月榮,《國史進校園》活動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劉雨昕等分別圍繞學習貫徹愛國主義教育法,在推進“五史”教育與課程深度融合等方面內容發言。大家一致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法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以法治的形式推動和保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課程深度融合是時代命題,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思政、“大思政課”、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校園活動等;要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從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上著力,切實增強實效性,進一步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與溫度。
在國史教育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研修環節,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史論系副主任秦瑞麗,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程波,上海大學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馬亮,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紀曄曄先后在會上發言,進行了課程思政案例分享。
17日下午,會議代表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國史教育基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上海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學)、上海市黃浦區豫園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進行現場學習。
推動國史進校園(紅色經典進校園)工作開展,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相融合,關鍵在發揮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本次會議聚焦發揮教師群體力量,共享課程思政建設典型經驗和創新方法,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促進協同創新,優化教學方式,對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系統性和親和力、感染力,將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教育報通訊員 張曉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