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0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溫州市社科聯、中共溫州市龍灣區委和龍灣區人民政府邀請海內外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主辦了“尚和合 促共生 2023和合學與溫州學融合發展研討會”暨溫州和合文化園開園活動,深入發掘“和合學”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助力溫州文化振興。
在溫州和合文化園古色古香的門樓前,著名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榮譽院長、一級教授張立文先生與浙江省社科聯副主席陳先春、龍灣區委書記周一富等領導及嘉賓共同按下開園按鈕,和合大門緩緩開啟,鼓樂聲中,浙江省級非遺拼字龍燈舞激情呈現,拼出“和合天下”四個大字。
溫州和合文化園坐落于龍灣區永中街道普門村,總用地面積26.35畝,以張立文先生舊居為基礎改建而成,主體建筑按照熙和堂、中和堂、和合堂、敬鄉樓進行布局設計,用于和合學展示館、和合驛站、名人工作室、文化交流中心等功能。和合學展示館分為三個展區,第一個主題是和合學的承繼弘揚,講述和合學之源、和合學之立、和合學之興;第二個主題是和合學與張立文先生,講述和合學創立歷程;第三個主題是和合學與溫州文化,講述溫州與龍灣千年文脈、地域民俗、致用和合。
“和合”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亦是被中國歷史上各家學說所認同的普遍原則。研究這一文化的“和合學”由張立文教授創立,30多年來,“和合學”不斷博采眾家之長而屢有創新,不僅在國內學術領域發揚光大,更隨著張立文先生的講學,在美國、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葡萄牙、希臘等國得到傳播,不斷擴大海外影響力。“尚和合”的思想,也正在成為建設和諧全球秩序的治理理念。
龍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永霖介紹說,未來,溫州和合文化園將依托“一院”(和合書院)、“一樓”(敬鄉樓)、“一會”(溫州市和合文化促進會)、“一壇”(和合論壇)、“一基地”(和合學融創實踐基地),打造“和合學”標志地、傳播地、示范地,為研究和傳播和合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水平推進文化溫州建設,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市域樣板、建設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溫州”貢獻力量。
“尚和合 促共生 2023和合學與溫州學融合發展研討會”,吸引了內地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德國、馬來西亞等地學者的參與。期間,張立文教授做了題為《溫州學的哲學精神世界》的學術報告,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福濱、臺灣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蔡家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邢文、韓國安養大學教授孫興徹、西南交通大學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詹海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向世陵及溫州學者潘忠強、柳升高做了主旨發言。在分組討論會上,學者們探討了“尚和合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和合學與溫州學的融合及未來發展趨勢”“和合學在溫州的當代實踐”“溫州歷代人物與和合思想”“和合思想與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和合生活美學”等主題。據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羅安憲教授介紹,本次大會學者們討論了如下四個方面的主題:第一,和合學的理論思想;第二,和合學的現代價值;第三,溫州學的義理內涵;第四,溫州學的現實關懷。
與會學者在研討中認為,和合學與溫州學在經世致用方面有著共通性,為和合學與溫州學的融合發展準備了基本條件。在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面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以及不同文明之間五大沖突與危機,張立文教授的和合學,提出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大原理,以尋求五大沖突和危機的化解之道。在溫州,歷史上誕生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其道不離器、義利和合、經世致用、農商一體、通商惠工等思想,至今影響著溫州模式乃至中國的發展道路。張立文教授作為溫州龍灣中學的榮譽校長,向現場師生對“和合”二字的內涵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張教授說,“和”字在《康熙字典》中屬口字旁,口字邊有禾,說明人有飯吃才能“和”,沒飯吃就會“不和”。“合”字可拆分為一人一口,每人都有一口飯吃,人人平等,不多吃多占,這樣才能人與人相合。個人之和,群體之合,和合之義的本源就在于此。從張立文教授對“和合”字源的解讀,可看出和合學對解決社會實際問題以實現人類和諧的現實關照,這與永嘉學派關注事功、重視實踐有著共通之處。
張立文教授出生于龍灣區普門村,多年來關心家鄉的文化事業,被聘請為溫州文化使者。在這次研討會上,張立文教授向和合文化園捐贈了韓國出版的38卷本《張立文文集》等著作,《中國和合學年鑒(2017-2021)》首發式也同期舉行。
龍灣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純芳表示,作為張立文先生的家鄉,龍灣區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弘揚和合學,成立了溫州市和合文化促進會,為和合學傳播弘揚打下了組織基礎;與天臺和合人間文化園、溫州南懷瑾書院建立了交流學習機制,為和合學傳播弘揚打下了橫向交流基礎;在龍灣中學、永強供電公司、溫州孔廟等地推進“和合六進”,為和合學傳播弘揚打下了群眾基礎。和合學與溫州學的融合創新,將成為龍灣的又一張文化金名片。(張文旭)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