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耀寬)日前,由湘潭市教育局舉辦的“共話雙減、共育新人”白石故里少兒美術作品展在齊白石紀念館舉行。此作品展由湘潭市教育局主辦,湘潭市齊白石紀念館/美術館、湘潭市美術創作中心承辦,童心美語藝術培訓公司協辦,湘潭美術館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執行。展覽從8月22日持續到9月3日。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隨后有關“雙減”的配套政策規定和治理工作要求相繼出臺。為持續推進“雙減”政策走深走實走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立良好教育生態,充分展現“雙減”背景下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成果,不斷增強學生、少兒審美意識和創新能力,自有關部門發文以來,鄧宏、朱文智老師等組織各縣(市)區的校內外美術老師多輪次舉行看稿會,派專業老師到各校現場進行創作指導,提升作品質量。
此次大展收到近12000人創作的作品1026幅,經專家評委組評選出2024人創作的168幅作品展出,其中組畫85幅,單幅80幅。參展作品覆蓋湘潭五個縣(市)區,覆蓋了農村學校、特殊學校、城市學校的社團和校外培訓機構,是湘潭市“雙減”背景下少兒美育活動的落地大行動和效果大檢閱。
題材豐富 引經據典
這次展出的作品題材豐富。有對古典文學作品的再創作,如《新西游記》、《新紅樓夢》;有愛國主義教育如《百團大戰》;還有戲曲人物、非遺文化、湘潭文旅、環保等題材。
多類結合 藝術環保
這次展覽形式多樣化,材料豐富。除了常見的線描、素描和國畫、油畫、版畫外,農村學校利用自然資源帶著孩子去創作,用松果制作魚,用糖果包裝紙做裝置;城里的孩子在超大棉布上畫水墨寫意,用廢舊材料制作綜合材料作品。通過不同材料的改造和手法重組,完成實驗性的藝術語言探索,這樣的多元化探索極大地拓展了少兒美術創作的邊界,突破了平面繪畫的少兒作品常態。
美學引導 釋放天性
本次展覽的學術導向是求真求新。提倡少兒自主造型,屏蔽概念化、仿日韓動漫等類型的作品。由于千人一面的大眼睛卡通畫讀物泛濫、幼兒簡筆畫的長期錯誤教法、考級僵化的臨摹范本評價誤區等負面影響,讓少兒美術作品的優劣評價產生了很多錯誤的認知和審美誤區,導致很多家長甚至美術教師缺失應有的審美判斷能力,以像為美,以輪廓端正、整齊為美,使得很多培訓機構、社團為了迎合家長而制造僵化的偽兒童畫。因此本次畫展在策展之初就提出了學術導向,避免評審中的人情分,不僅僅是個人作品要求原創,在集體創作的大幅組畫中更強調學生分組協商和反復實驗,避免學生變成教師意圖的“施工者”。可以說,過程中釋放孩子的創造力,讓“我手繪我心”的成就感替代成人表揚的膚淺快樂,才是少兒教育的初心。
“雙減”美育下 探索新途徑
本次展覽從少兒美育的角度探索出了“雙減”背景下素質教育的新途徑。“雙減”減去了一定的學業負擔,加的是藝體的素質教育,本次展覽在美學意義和教育意義兩個方面充分體現了落實、細化“加法”。其一是高標準的美學態度:專家組從市教育局下發通知以后持續跟蹤指導,以評審標準引領各校創作的起始,以終為始,逆向設計,緊緊把握評價導向,督促老師避開誤區,力求尊重少兒的視知覺規律和稚拙造型樣式,最終迸發出這樣一批具有天馬行空想象力的原創作品,殊為不易。
其二是具有育人高度的藝術教育方式:超過一半的作品是大幅的組畫,需要孩子們打開心扉、不斷磨合、求同存異、各顯其能,在合作中探究,兼得一枝獨秀和美美與共。美術教育并非技能培訓,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也不是小畫家的流水線工廠,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三種學習方式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思考才是教育的本質。本次畫展體現了育人的精神追求,體現了盡量讓更多孩子參與、合作、創新的育人實踐。
湘潭人的血液中流淌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特殊氣質,在黨中央、國務院力推“雙減”政策的宏闊背景下,在白石老人的故里,有一群懷揣夢想、手有功夫的美術教育工作者牽手天真爛漫的小畫家,共同打造出了這樣一頓藝術的盛宴,旨在“雙減”背景下探索創新美育途徑。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