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學校是沒有什么課外書提供給我們的,能把正常上課的課本發齊就已經很不錯了。”42歲的曾海祥回憶起自己讀小學時的課外閱讀條件,不禁有些感慨。
即便如此,有些學生也會自己創造條件去閱讀。以線描為主的圖畫占據大量篇幅,再輔以凝練的文字腳本,東漢末年群雄的斗智斗勇、封建背景下四大家族的興衰、師徒四人西行取經的艱險,紛紛躍然紙上。這便是他印象中最受歡迎的課外讀物--小人書。
“大部分同學家里比較貧窮,沒有多余的錢去買小人書,都是向家境較好或者有當工人父母的同學借的”,從曾海祥的描述中,仍依稀可以看見那個年代資源匱乏帶來的隱痛,“好在我學習比較好,同學們也樂意借給我看。”
30年過去,鄉村學校的面貌不斷變化,但或舊或新的困擾依然存在。
向前
學校沒有圍墻,許多地面都是將黃泥簡單夯實,下雨時容易泥濘,遇到干燥的天氣又塵土飛揚。教室窗戶是木制的,沒有玻璃,每到冬天,呼啦啦的北風便肆無忌憚地灌進來,學生們都冷得縮成一團。
“房頂是瓦片鋪成的,一到下雨,課室到處都漏雨,需要自帶臉盆或者桶來裝水。”這是曾海祥回憶中兒時的安田小學。畢業24年后,他回到這座粵北山區的母校擔任校長,學校已經煥然一新:混凝土結構教學樓、鋪著塑膠跑道的運動場、單獨開辟的圖書室……
而這樣面貌的鄉村學校如今并不少見,隨著鄉村教育不斷向前發展,鄉村學校硬件明顯改善已經成為教育者與研究者的共識。
“實地調研讓我們看到鄉村教育已經擺脫了破敗的桌椅、陳舊的教室等硬件落后的面貌,”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在對《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2021-2022學年)》的解讀中有所總結,“在國家支持、社會幫扶下,制式操場、圖書室、專門教室以及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場地紛紛補足,鄉村學生的校園生活場景正在一一鋪陳。”
鄉村學校閱讀的發展也得益于此。2021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根據需要建設心理咨詢室、圖書室等功能教室,打造溫馨校園”。

立星小學校園
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的立星小學,距離縣城約6公里,學校現有一間圖書室和一間閱讀室,圖書室有4860冊書,閱讀室有3000多冊書。
“圖書室的書大部分是政府教育部門下發的,有些是學校自行購買,”立星小學校長覃嵐介紹,“閱讀室的書大都來自公益項目‘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捐贈。”
“在校園閱讀基礎建設方面,校園圖書館等閱讀硬件設施逐漸普及。”根據南網知行教育發展基金、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于2022年11月底發布的《2022年鄉村小學閱讀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鄉村小學閱讀報告》),有超過五成的小學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有圖書館和班級閱讀角。
與閱讀室同步建設起來的,還有閱讀課。立星小學的閱讀課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下午,安田小學則設置了晨、午的課外閱讀環節。
“還會由班干部根據學生的一些需求,從圖書室拿到一批書后放到班級圖書角,同學們可以自由借閱,一個月之后再換另一批。”曾海祥為學生們設置了多層次的閱讀體系,“也可以去圖書室借書回家看”。
即便如此,《鄉村小學閱讀報告》顯示,雖然鄉村小學生對教材、教輔以外的課外紙質圖書閱讀率達到93.5%,但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3.27本,與全國小學生平均10.21本的圖書閱讀量存在較大差距。
“從今年的調研情況來看,目前鄉村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仍存在較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閱讀基礎、閱讀載體和閱讀引導上”,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2021-2022學年)》調研組負責人趙明鑫介紹。

立星小學的學生在選擇圖書
順勢
“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大,學校有圖書室和閱覽室,但大部分學生就是不怎么喜歡看書。”5年前,曾海祥剛回到安田小學,他發現學校的情況和自己想象的有些出入。
同樣的認知也出現在湖南一所鄉村學校的老師董向輝身上,他表示,雖然學校設置了班圖書角,學校閱覽室中也存放了幾千冊圖書,但“如果是學生自主來借閱圖書的情況,低年級的可能會多一點,總體而言都很少”。
根據董向輝的觀察,學生對知識性圖書閱讀的冷漠是造成學校圖書室冷清的重要因素。《鄉村小學閱讀報告》的調查數據也佐證了他的想法,鄉村小學生最喜愛閱讀的課外書類型為“卡通漫畫”,選擇比例高達34.7%,娛樂化的閱讀取向較為明顯。
“大多數孩子看課外書只看插圖和情節,走馬觀花,做讀書筆記的更少。”覃嵐一度發現閱讀課的推動較為困難,在她看來,鄉村學生的閱讀能力不高,積極性不夠,存在的問題多且復雜。

安田小學校園
不僅僅是圖書選擇的問題,電子產品的“外部競爭”在新一代鄉村青少年中影響更加深刻。
“現在電子產品相對來說比較廉價,也比較普及,對學生的吸引力也比較大。”趙明鑫在對農村的實地探訪中觀察到,有鄉鎮通訊店鋪中展示的不知名品牌手機,最低配置只需要175元,店員一再保證可以同時聊微信并刷短視頻,如果想要打網絡游戲,只需要再添一百元即可。
在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于2022年11月30日發布的《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中,2021年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小學生的互聯網普及率達95.0%,且除小學外,其他學歷段農村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高于城鎮。
電子產品的介入不可避免地搶占學生的閱讀時間。《鄉村小學閱讀報告》顯示,有兩成左右的鄉村小學生表示,自己因為“更喜歡看電視、玩游戲”而不讀課外書或不經常讀課外書,42.2%的家長也認為這是影響自己孩子閱讀的首要因素。
“追求趣味性是孩子的天性,老師需要做的是順勢而為,并非逆水行舟。”北京彩虹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商凝瑤提出,“我們之前做了一些調研,孩子每天有8-9個小時在學校,對于孩子閱讀而言,學校的引導至關重要。”
如何“順勢而為”?專業、生動的課外閱讀指導并非老師的“天賦技能”,部分鄉村老師的教學方式和認知也尚待轉換。
“特別是一些年長的老師,教學模式和風格基本上都固定了,很難再去改變。”曾海祥坦言,“如果有一些比較直觀的呈現,例如示范課,他們可能會更容易去改變自己。”
實驗
面對鄉村閱讀的困惑,公益的力量正在顯現。
2019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陽光關愛·i讀計劃”,并將“鄉村兒童閱讀推廣”作為項目的核心,從多個維度共同展開新的實踐探索。例如,為鄉村學校送去符合青少年閱讀興趣和閱讀規律的課外讀物、集閱讀和上課一體的閱讀室。
在配備圖書之前,項目的相關負責人還會特意與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學校學生對圖書種類的喜愛情況,結合專業評估和推薦,力求在捐贈圖書時能夠有的放矢。
據介紹,截至2022年12月,“陽光關愛·i讀計劃”在全國13個省份建設起16間“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共計捐贈超過5萬冊適合小學生及教師閱讀的新書。
精而實,是這組數據傳遞出的公益形象。一場著力于改善鄉村閱讀現狀的公益性“實驗”,以優質的硬件支持為基底,再邀請各界文化名人和專業志愿者給學校帶來公益課程,給鄉村學校的閱讀課堂輔以軟性引導。
“我們人類先對動物有善意,不去傷害它們,這個友好關系就慢慢地建立起來了,動物就會把我們當成朋友,有什么需要,都會來找我們。”
粵北連南瑤鄉,溫和的女聲娓娓道來,與窗明幾凈的教室一起,被糅進了這座古樸的村小。“大象羊妞”被人類救治的故事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

陳貝兒、曹雪及專業志愿者為學生帶來精彩課程
這是呈現在安田小學的一堂閱讀課,中國香港TVB主持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陳貝兒以推薦書目《十萬個為什么》開篇,帶領孩子們探索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也讓他們認識了瀕危的雪豹和亞洲象。
“我就發現,學生非常喜歡,而且學到的知識也非常多,”一旁的曾海祥被學生們的反應觸動,“這些領讀人和志愿者的教學方法和我們農村老師上閱讀課是完全不一樣的,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與陳貝兒同來的,還有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北京冬奧會“冰墩墩”設計團隊負責人曹雪,以及多位志愿者。他們以各具特色的閱讀課堂,多角度啟迪學生對書本的興趣。
“通過這些課堂,我們知道了怎樣去指導孩子們閱讀”,2019年,“陽光關愛·i讀計劃”就已經在立星小學落地,通過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音樂歌唱家龔琳娜等帶來的課程,覃嵐感受頗深。
在趙明鑫看來,公益的使命是對社會問題加以持續性“干涉”,放置于鄉村青少年閱讀這一場域里,圖書的管理是實現閱讀資源可持續施為的重要保證。
在其與團隊的走訪、調研中發現,絕大部分鄉村學校都沒有專職的圖書管理人員,一般由學校自主安排語文老師或行政人員兼任,安田小學和立星小學亦不例外。
對此,覃嵐表示,這些兼職的管理員負責的日常工作也很多,還要兼顧圖書室的日常維護,“有時候也顧不上,覺得很無奈”。
“重點是這些人大部分確實不具有圖書管理的能力,”趙明鑫直言,“有兼職的管理員在調研中訴苦‘真不知道咋管’。”
持續
班級、姓名、所借書名、借出時間、預借閱時長、歸還時間,不大的本子上羅列著學生們在圖書室的借書情況,董向輝所在的學校,便是依靠這樣一本“借閱登記本”,完成學校的圖書管理。
偶爾被問到是否有專門的圖書管理系統時,他語氣輕巧:“哪有那資源。”
2022年暑假,“陽光關愛·i讀計劃”走進廣東清遠、四川涼山、甘肅天水、山西吉縣四地的鄉村小學,不僅帶來了煥然一新的閱讀室和琳瑯滿目的書籍,也帶來了涵蓋全校人員的借閱管理系統。人手一張借閱卡,管理員輕松操作,便可將學生的每一次借閱都記錄于系統之中。不僅免去了過往繁瑣的手工填寫、核對,也讓追蹤學生借閱情況真正做到有據可依。
事實上,數據化的借閱管理方式,從2019年“陽光關愛·i讀計劃”啟動開始便延續至今,也沉淀成值得深入挖掘的借閱大數據。
項目今年11月發布的《鄉村兒童閱讀檔案》顯示,“大中華尋寶”系列漫畫的借閱次數遙遙領先。而這份統計圖表的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鄉村學生的閱讀傾向:虛構多于非虛構,漫畫最受歡迎,童話故事、小說和科普百科也頗為熱門。
從多所學校反饋的情況來看,目前鄉村學生不愿意閱讀和閱讀環境的一些問題都正在改善,學生們慢慢地喜歡上閱讀,學校的閱讀氛圍逐漸形成。

2022年,“陽光關愛·i讀計劃”在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安田小學、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井兒小學、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高窯小學、山西省臨汾市吉縣祖師廟小學建成四所嶄新的閱讀室
孩子們捧著自己喜歡的圖書,低頭安靜地閱讀,從神態各異的表情中可以看到他們的沉浸:有的嘴角悄悄上揚,笑眼微瞇;有的眼尾耷拉,神色悲傷;有的雙唇緊抿,甚至會似有憎惡……
“說明書中的情節對他們產生了影響,他們的情緒和書本里的內容產生了共鳴。”在推動閱讀和日常管理中,一位鄉村小學校長發現許多學生在閱讀時十分專注。
一場整合多方力量并關注鄉村青少年閱讀持續、有效發展的公益探索初具體系,公益組織以其規范的項目執行、嚴格的財務制度,保證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媒體挖掘更廣泛的專家資源,開拓閱讀推廣的思路,企業的支持為項目的可持續性“保駕護航”,三者相加,實現的是大于三的成效。
如今,年關臨近,各地中小學陸續發布放假通知,校園即將步入沉寂,學生們一年的學習結束,“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也將完成這一年的使命,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挑戰。

立星小學的學生在“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翻閱書籍
不過這些對安田小學和立星小學的小朋友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他們正忙著挑選寒假做伴的“書朋友”。“這是跟電子產品爭搶孩子們時間的一次勝利”,趙明鑫雖然樂見這種情況的發生,但仍不樂觀,“鄉村青少年閱讀這件事情太復雜了,‘敵人’不只是電子產品,還有留守帶來的孤獨、愚昧觀念的束縛……”
“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鄉村青少年閱讀實驗正在形成有效路徑,從一本本圖書開始,到一堂堂領讀課,再到圖書室上空輾轉的數字信息……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更多底層問題不斷涌現,但公益行動的進化也持續進行。
公益力量的探索或許仍將面臨諸多考驗,而閱讀推廣給鄉村青少年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和眼界,還有更為積極的精神面貌,正如曾海祥所觀察到的:“孩子們變得自信了,回答問題還是比較有條理性。”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