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佛系學生”是一股清流,不爭也不搶。細思之下,卻發現所謂的“佛系”隱隱約約有一點“喪”味。
期末考試結束了,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對待成績,對待學習,“佛”味太重,那么就要注意了。

什么是佛系?就是指一種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以一切隨緣為精神指導的生活態度。
佛系火了之后,又迅速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生活”等等說法。與此同時,網絡上一批網友迅速對自己準確定位,給自己打上了“佛系學生”的標簽。
一般來說,“佛系學生”會有以下特征和表現:
佛系上學
不會五點半起來背單詞
也不會刷題到12點
不會遲到一分鐘,也絕不早到半小時
對于知識,需要慢慢體會
不求于一時,不強己所難
佛系上課
坐第一排也行,坐最后一排也行
桌上擺滿了筆,記不記隨緣
“這個老師講的可以,記一波”
“今天講的什么啊,自己看書算了”
“天好冷,不想把手拿出來”
從不舉手回答問題
哪個答案選的人多就選哪個
佛系考試
不因時日無多的復習時間而焦慮
也不因過多的重點而痛苦
不為高分所撼動,不為批評而奮發
拿到只有30分的數學試卷,告訴自己
“考過就是緣,掛了也是命”
匠所理解的佛系,應該是一種看破世事的灑脫境界和豁達淡然的心態。而作為一個未經世事的孩子和學生,如此“心無所念”好像有點不妥。
從表面上看,“佛系學生”是一股清流,不爭也不搶。細思之下,卻發現所謂的“佛系”隱隱約約有一點“喪”味。
說白了就是對外界漠視、對成績無視,落入頹廢虛無的精神荒漠,失去了學習的目標和興趣,這當然是不可取的。
不少父母肯定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和孩子聊起學校的事,問他在學校的感覺怎么樣?孩子總是一副漫不經心:“就那樣,還好吧。”
看到孩子成績和排名落后,征求孩子意見想給他報一個一對一的輔導班,孩子卻不以為然:“不知道,無所謂。”
這些“佛系”的行為,會讓孩子很難建立目標。在學習里,容易采取消極被動的態度、缺乏毅力,遇到挫折和困難就想要退縮。
所以,家長應該采取一些措施,來應對孩子的這些“佛系”行為。
1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習的最終歸宿。
目標越明確、越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孩子學習行動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夠獲得成功。當孩子在成功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喜悅和收獲,以后的學習更能充滿動力,也就不會出現“無所謂”的態度了。
目標不用太大,可以循序漸進,也可以分割成一個一個具體的小目標來完成。比如,第一步預習課文;第二步認真聽課;第三步課后好好復習;第四步多讀多看課外書,以拓展知識面。
每實現一個目標,孩子也就多了一份自信,這一小步的進步,對于大目標來說,就是最好的努力。
2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相信孩子的能力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一旦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就會不停地指責孩子。在長期得不到認可的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會焦慮和自卑,最后演變成用“你高興就好”的無所謂態度來回應父母。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做一個在路邊鼓掌的人》的文章,里面有一個被稱為“23號”的女孩,因為班里60人,她每次考試的排名都是23。
她的爸媽感到很無奈,女孩成績不拔尖,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才藝,每次和朋友聊到孩子的時候都感到非常尷尬。
但是,全班同學在寫“你最欣賞的同學”作文時,不約而同都寫上了23號女孩的名字,原因是她熱心助人、守信用、樂觀幽默等。
家長不以偏概全、能理解和接納不是十分完美的孩子,這樣才有助于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動機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3做好時間管理,擺脫內心的慵懶
不少孩子無法專注投入到學習任務中,或者學習效率總是極低,常常做作業到半夜三更,原因就出在不會進行時間管理。對時間觀念的模糊認知,會導致孩子越來越拖拉,對待學習也越來越懶散。
變“隨便”為“不隨便”,在乎時間的高效利用,努力提高學習的效率才是擺脫“佛系學生”的重要方式。
有規律的學習節奏和有條理的時間安排,讓孩子知道什么時候要做什么、什么時候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生活中每時每刻就有值得期待的“小確幸”。
家長可以用“番茄工作法”來幫助孩子提高時間管理的能力,具體的做法是:
把所要完成的任務設置多個番茄鐘(每個番茄鐘的設置為25分鐘),番茄鐘內要專注工作,中途不能因任何無關的事中斷,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后短暫休息5分鐘。每4個番茄鐘結束休息30分鐘,如此循環。
番茄工作法可以有效減少孩子在學習時的時間焦慮感,讓孩子將精力集中在要完成的任務上,思路更清晰。
“佛系”孩子的無所謂,應該引起家長足夠的警惕。不僅要規避可能造成孩子“無所謂”態度的方式,也要在發現孩子“無所謂”態度之后,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