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匯】
作者:孫云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今日中國的家庭教育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家庭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獲得迅猛普遍的發展,憂的是家庭教育學校化,家庭教育過于偏重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而忽視人格培育。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正是基于強大而緊迫的現實需要,我們開始探索和推進新家庭教育。我認為,新家庭教育有三個最為鮮明的特點,或者說三大原則,一是搞好家庭建設是新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二是尊重兒童的權利是新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石,三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甚至向孩子學習是新家庭教育的時代特征。
一般來說,新家庭教育的新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標準概念,即以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家人的幸福生活為標準,是美好的含義,是理想的追求。新家庭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努力實現以下十大愿景:倡導科學、呼喚真愛、捍衛家庭、崇尚尊重、共同成長、平衡和諧、積極陽光、親近自然、家校互助、文化自信。
新家庭教育是倡導科學的教育
倡導科學的家庭教育是新家庭教育的第一理念,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則。新家庭教育不是經驗主義的教育,也不是跟著感覺走的教育,更不是跟著市場轉的教育,而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教育,是優良傳統文化的結晶。新家庭教育可以說是科學的家庭教育,是崇尚科學精神的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心理學、腦科學和優秀文化經典基礎之上的家庭教育。
新家庭教育是呼喚真愛的教育
什么是真愛可能是家庭教育領域最具爭議的話題。那些逼迫孩子上超多補習班的父母,那些不把孩子逼進前幾名不罷休的父母,很可能在內心里認為,自己是對孩子最有愛心最負責任的父母。他們甚至認同一種流行的理念,如“有了幸福的童年,就會有不幸的中年和老年”等等。我們不能不質疑,這是真愛嗎?這是好的家庭教育導向嗎?
毫無疑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踐中鍛煉出創新精神,這是新家庭教育的追求。但是,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也是有規律的,這些都是不可違背的。我們要記住老子的忠告:“強梁者不得其死。”意思是說,過于偏執和強硬的做法不會取得良好的結果。可是,今日中國,強梁者何其多啊!在如此背景之下,重溫法國思想家盧梭對于童年的發現,尤其是“少年兒童時代應當在農村生活”“教育就是要浪費時間”等觀點,真可謂驚世駭俗。其實,盧梭說浪費時間的真正含義不是浪費,而是給孩子自由自在成長的空間。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寫過一首詩,題為《春天不是讀書天》,意思是說,春天更需要多一些戶外活動,這甚至比閉門讀書還要重要。顯然,陶行知與盧梭具有同樣的視角與觀點,這才是大愛和真愛。新家庭教育的同仁們要敢于并且樂于擁抱和傳播這些深刻的教育思想,而絕不做一個“強梁者”。
真愛與溺愛具有本質的區別,真愛是理解、尊重和愛護,溺愛是輕視、放縱和剝奪。
新家庭教育是捍衛家庭的教育
在新家庭教育看來,家庭建設包括戀愛、婚姻、人口、經濟、文化及家庭關系等多種要素,而這一切都是家庭教育最為重要的基礎和前提。
當今中國家庭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我看來,家庭的脆弱、衰落甚至崩潰是最為嚴重的危機。換句話說,就是有太多的家庭沒有溫暖,沒有正常的生活,沒有良好的關系,而當家不像家,父母不像父母,孩子就不可能像孩子。比如,902萬留守兒童的家庭特別是36萬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比如每年幾百萬離異特別是那些發生熱戰或冷戰的家庭,還有更多父教缺失的家庭。
兩千多年前,孟子的一句話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家庭的高度重視,即“國之本在家”。家庭對于中國的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中國社會自古以來的鮮明特點是家國社會,家如小國,國似大家,家國密不可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基礎。
家訓家風對家庭的影響是根本性和決定性的,因為它體現家庭建設的核心價值觀,是家風的基石,也是家風的旗幟,而家風是踐行家訓的標志,或者說是踐行家訓形成的習俗或習慣。毫無疑問,最美家庭就是擁有良好家訓家風的家庭。
新家庭教育是崇尚尊重的教育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在于尊重。新家庭教育崇尚的尊重與聯合國倡導的四個尊重相一致,即尊重他人、尊重差異、尊重資源,尊重環境。其中,特別倡導對兒童權利的尊重。
可是,據全國婦聯2015年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盡管九成以上的父母贊同“兒童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而認真學習過有關兒童保護法律的父母不足一成。(《中國家庭教育藍皮書2015》,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更為嚴重的現實是各種各樣傷害兒童的事件接連發生,侵犯兒童權利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或許說明維護兒童權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建立科學的兒童觀,維護兒童權利猶如在沙灘上建宏偉大廈,是注定難以成功的。
尊重兒童權利,履行父母的主體責任,這是今日父母的法律義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也是新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石。
新家庭教育是共同成長的教育
新家庭教育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父母像今天這樣需要學習,需要與孩子一起成長,甚至在積極接受新事物等多方面需要向孩子學習。
全國婦聯2015年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父母在互聯網應用方面不具優勢,坦承“孩子比我強”“孩子跟我不相上下”的超過六成。該調查同時發現,今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面臨四大困難,一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占47.4%,二是“輔導孩子學習力不從心”占40%,三是“太忙,沒時間教育孩子”占37.5%,四是“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占30.3%。據分析,農村的父母困難更多。
父母靠什么教育孩子?不是靠學歷、收入和社會地位,而是靠教育理念、方法和能力,這三個要素構成了父母的教育素質。顯然,父母的教育素質不是先天獲得的,必須依靠后天的自覺學習與實踐。因此,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質就成為新家庭教育指導的根本任務。
新家庭教育是親近自然的教育
思想家盧梭為什么特別主張少年兒童時代要在農村生活?教育家陶行知為什么倡導生活教育?都是因為親近自然學會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基礎,也是培養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條件。所以,新家庭教育倡導親近自然,不僅要養成環保的習慣,更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如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千古絕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引導孩子能夠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就是新家庭教育追求的目標。
同時,新家庭教育認為,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該過程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實踐性,另一個是群體性,這些都離不開親身體驗,甚至可以說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因此,新家庭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需要豐富多彩的體驗,怎么生活比怎樣說教更為重要。
新家庭教育是文化自信的教育
新家庭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自信,因為開放的新家庭教育雖然吸收了許多先進的西方文明,但更多的營養來自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家庭文化的巨大優勢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新家庭教育看來,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并非只是學習借鑒儒家、道家等教育思想,還應該包括魅力四射的文學藝術。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
總而言之,中國的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有足夠的理由做到文化自信,有了強大的文化自信,家庭教育更有可能激發孩子生命的巨大能量,更有可能讓孩子獲得自豪感與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總結得好:“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新家庭教育的提出是一個學術創新,標志著中國的家庭教育研究者開始了新的探索,或者說家庭教育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其宏偉目標是構建新家庭教育理論體系,創建新家庭教育哲學。當然,新家庭教育不是束之高閣的空洞理論,而是要具有扎根大地的實踐品格,我們將以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式推進新家庭教育的發展。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