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討論的前提就是錯的,里面蘊含了一個中國傳統的價值判斷,就是創業是給自己干的,打工是給別人干的,給自己干哪怕賺得少也很光榮,而打工者賺得再多也不值得稱贊,似乎你賺得多也是公司平臺的原因,而不是你真的有本事。

我們判斷一件事情是否靠譜,一定要從它創造的價值來講。打工是為企業創造價值,創業則是為社會創造價值,你在哪個方面創造的價值更多,你就選哪個方面。完全不要有我一畢業就能當個首席執行官很威風之類的無聊想法,因為這種事情我干過,說實話,真不好干。
我覺得很多人對創業的理解有誤區。他們更看重形式,而不是內容,把創業理解成幾個哥們開一個公司,回去印幾盒名片,我叫董事局主席,你叫首席執行官,名字很洋氣,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如果把這個理解為創業就大錯特錯。
我希望大家這樣來理解創業,把創業看成是一種心態,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孜孜不倦的去追求。只要你不滿足于現狀,想法設法去突破,去達成你的目標,那就是創業。如果你是一個在校學生,是學習平面設計的,如果你不滿足于只是把功課學好,不滿足于把考試應付好,而是花了很多時間提高你策劃和設計的水平,下了很大功夫來研究很多相關領域的知識,那這也是創業。學習是這樣,工作也是這樣,只要你敏銳的去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積極的去解決問題,敢于去承擔未來的風險,這其實就是創業心態。
如果我們把創業都理解成我今天出去成立一個公司,明天上市,后天市值超越Facebook,對不起,從來沒有過這樣成功的例子。天底下哪里有這么一帆風順的事?如果創業那么輕松,滿大街都是大老板,哪能輪到你我,很多事情看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知易行難。創業也是一樣,雖然心里有個目標,但是要達到那個目標,你得克服一個個實際的障礙。很多人都想走捷徑,實際上創業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
當下中國正處于轉型期,環境確實太復雜了。特別是在創業早期,你沒有經驗,沒有資源,沒人脈,僅僅就是一個想法,一個主意,就想成功確實非常難。但是,要實現這個想法,這個主意,你需要有判斷力,需要有經驗,需要有知識。所以,我一直提倡大學生剛畢業的時候,不要頭腦一熱就注冊一個公司,最好的方法是加入一家創業公司,甚至可以加入風險很大的種子公司,去學習創業,感受創業。
很多人說,我加入別人的公司,那我不就成了一個打工的了嗎?給別人打工,誰認真干呀。錯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打工的,那你一輩子都是打工的。別人覺得你是不是在打工,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千萬不要別把自己當成打工的,換個角度去看,是公司給你發工資,替你交學費,讓你學東西。你遇到產品經理、營銷高手,或者公司創始人,從他們身上學到成功的經驗,甚至是失敗的教訓。如果你加入這個公司,這個公司兩年之后死了,恭喜你,你一分錢沒損失,你參與一個活生生的公司從生到死的例子,你以后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轍。你一分錢沒花,你讓一個公司死了一回,你學到了如何避免失敗的教訓,這是一個多么值的事。這比你拿多少工資,比你到一個有名的大公司,有用多了。
所以我一直強調,如果你懷著創業的心態,那么你在什么狀態都可以叫創業。等到有一天,當你有一股強烈的沖動要辦公司去創業的時候,有可能你會發現,人各有所長,你不一定是做老板的材料,但你可能是優秀的合作伙伴,你可能是很好的銷售主管,這個時候你就知道找什么樣的合伙人去創業了。
關于打工
打工本來就是一種創業,而目前來看,大部分成功的創業者在打工的時 候也都是一把好手。這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只有打過那么大的工,才有可能做那么大的事情。一下就成功的天才創業者鳳毛麟角的,創了若干次都以失敗告終的倒是很多,現在這些人也在創業美化大潮中,給自己起了一個好聽 的名字,叫什么“連續創業者”……就好像之前的天使投資人現在都改稱自己是自媒體一樣。
打工除了自身能力外,最重要的因素其實還是平臺,很多平臺可能是你做一輩子公司都無法企及的高度,在這樣的大平臺上你才有可能看到更多的東西,更多的成功和失敗,更多的人性斗爭和無奈。這些都不是你靠想象或者看看書可以學到的,只有你經歷才知道。
如果你不知道,又有幸做得還不錯,那么這些彎路大部分你都要重走一遍。我一直說,賺不到錢的公司死掉死不足惜,可惜的是那些賺到錢的、有用戶的公司,因為內部股權的問題合伙人分崩離析,或者因為步子邁得太大產品服務跟不上垮掉的,管理混亂的而死掉的,就非常可惜了。如果創業者之前在同樣的公司看到過類似的情形,可能這些就不會阻礙他的進步了。
我鼓勵大家創業,其實是鼓勵大家培養創業的精神!我不主張各位一定要出去成立一個公司,那只是一個形式。美國硅谷很多人不是先裝模作樣地成立一個公司,而是在家里的車庫,利用業余時間先搞出來一個產品,這也是創業的一部分。
我不希望傳授什么成功學,我最希望大家能夠想清楚未來幾年自己心里想要什么。在你創業的時候,不論遇到誘惑還是遇到挑戰,都能夠記住我說的那句話:拒絕平庸,與眾不同。當你打工的時候,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你不一定要追隨當時的主流,也要能耐得住寂寞,甚至要有一種韌性,敢于屢敗屢戰,在未來長達五年或者八年、十年的時間里一直專注于你的行業去探索,我相信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可能中國新一代的企業家,中國新一代的創新領袖應該從各位里面誕生。我是安東勝,更多資訊請關注我的個人微信號1469187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