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政放權為企業松綁百姓減負
編輯:中國教育品牌網 發布時間:2017/3/27 9:10:58
□高風
3月21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年要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各種證明和手續能取消的取消、能合并的合并,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自3月21日起,《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開始施行。《決定》對36部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對城鄉集市貿易管理辦法、工資基金暫行管理辦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3部行政法規予以廢止。同時,國家明確從4月起取消或停征41項中央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
這一組利好的消息,著實讓人們眼前一亮。這些簡政放權、推進“放管服”舉措的落實,必將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激發市場內在活力,釋放改革紅利,形成新的發展動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簡政放權力度進一步加大,特別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政府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下放大批權力,對進一步給社會和市場松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我國簡政放權持續推進,今年又作出了新的部署,消息振奮人心。
據近日媒體報道,遼寧省政府砍掉85個處室,將簡政放權步入“深水區”。陜西省西安市日前公布第一批“最多跑一次”的事項。今后該市群眾的個人所得稅申報、普通護照簽發、機動車駕駛證核發、住房公積金低保提取等525個事項將實現“最多跑一次”辦理。3月23日,開封市借助已建成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正式實現“四十八證聯辦”,將48個行政許可證和其他200多個行政審批、行政服務事項整合到統一的受理平臺。按照“二十二證合一”“四十八證聯辦”的辦事流程,企業辦理相關行政審批、備案業務僅需到一個窗口辦理,而過去要跑幾十個窗口。
面對問題更復雜、矛盾更突出、挑戰更嚴峻的經濟形勢,地方政府要想持續發展經濟,必須依法為企業“松綁”,逐步打破各種“玻璃門”和“潛規則”,用新的法治的規則為經濟發展穩定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簡政放權,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核心,是政府自我削權,是自我革命。政府權力的下放、行政審批項目的取消是做減法,這個減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把政府的資源、精力聚集到服務上,提升服務的質和量,從而為企業松綁,讓群眾舒心,真正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通過簡政放權,政府減少了對經濟領域的微觀干預,把精力更多放在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搞好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
簡政放權的重要舉措就是推進“放管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這是牽動“牛鼻子”的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基本的內容就是推進簡政放權、加快結構性減稅。只有使這些改革不斷推向縱深,才能真正激發出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關鍵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就是要簡政放權。必須弄清了政府權力的邊界,克服了自身的缺位、越位、錯位,找到政府行為和市場功能的最佳結合點。要推進簡政放權改革,既要取消審批項目、縮短審批流程,又要切實清理中介等各種不合理收費項目,從而真正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推進“放管服”,必須依法依規推動綜合市場監管,完善和優化寬松便捷的準入環境,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要在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盡力“簡除繁苛”,推動綜合市場監管,讓基層執法機構切實能夠實現綜合執法,同時在執法中推進“兩隨機一公開”,最大程度減小自由裁量權,切實為市場主體和百姓減負。
簡政放權必須進一步強化依法行政的透明度,各種不涉密的文件都應該全面公開,都應該網上公開,有據可查,有路徑可循,避免群眾辦事遭受難堪。簡政放權需要著眼未來,加強主動性、針對性,創新服務方式,全面推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
改革取消和下放權力是為了更有力地創新和強化社會治理,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優化行政管理流程,將好的管理措施用在民生大計上。這既是增強政府治理、建設現代政府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權威性,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的有效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