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治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疆工作總目標再動員會議提出,圍繞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開展民生建設年活動,每年推進九項惠民工程。新疆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強調,持續推進惠民工程;堅持教育惠民,加快教育事業發展。
學生從新建教學樓前走過。2016年9月6日,投資2.3億元的阿勒泰地區第二中學新校區正式投入使用(資料圖片)。
強區必先強教。今年以來,以提高南疆教育質量、推動雙語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等為著力點,自治區先后啟動實施了南疆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程、南疆學前雙語教師支教工作等。在全區總體布局中,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更加凸顯。一項項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所發揮的民生效應,讓越來越多人的夢想變為現實。
支教老師為雙語幼教隊伍添活力
12月5日,在阿圖什市松他克鄉溫吐薩克村雙語幼兒園,小朋友們一邊拍手一邊唱著兒歌《團團圓圓游新疆》。這首兒歌是支教老師劉陽一周前教給孩子們的。一個月前,作為自治區首批南疆學前雙語教育支教老師中的一員,90后劉陽成為了一名男幼師。與小朋友們在一起短暫的一個月時間里,劉陽發揮自身雙語優勢,不但教會了孩子們許多知識,幫助孩子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還和同事一起發起了愛心助學公益活動。“雖然累,但收獲了孩子們的笑容和家長的信任。”讓劉陽感到開心的是,幼兒園明年將改擴建,孩子們的入園條件會更好。
開展南疆學前雙語支教工作,是自治區黨委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部署,也是堅持教育惠民、加快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舉措。
支教南疆,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自治區首批南疆學前雙語教育支教工作啟動后,來自自治區直屬115個單位及南疆四地州直屬單位、各縣市的各族干部積極報名,主動請纓。首批3000名支教干部中不僅有本科生、研究生,還有博士生。支教老師們經過短期的專業培訓后迅速步入工作崗位,進入角色,把黨的關懷和聲音傳遞到千家萬戶。新疆農業大學支教老師李珊在支教日記中寫道:“十幾天前,我還不知道我能模仿海豚越水而出,也不知道我能自編自演兒歌,更不知道腦袋里有這么多教學的點子……是我的孩子們教會了我,謝謝他們!”
和李珊一樣,支教老師們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培土澆根,用一雙雙溫暖的手與孩子們相牽相伴,把愛的陽光灑向南疆的每個村鎮角落,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播種在幼兒們的心里。
加快實現15年免費教育步伐
麥蓋提縣尕孜庫勒鄉喀瑪庫勒村雙語幼兒園近日竣工投入使用,這一教育惠民項目的落地成了村民奔走相告的一樁大喜事。村民努爾尼沙古麗·阿吾提說:“以前要把孩子送到離家三公里遠的幼兒園去,現在村里有了幼兒園,里面有多功能廳、廚房、保健室,還有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支教老師給孩子們講課,太好了!”喀瑪庫勒村雙語幼兒園總投資250萬元,總面積5789平方米,是一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標準化村級雙語幼兒園。
人人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今年以來,中央投入經費10億元,扶持我區新建和改擴建雙語幼兒園552所。其中,在南疆四地州投入6億元建設幼兒園324所;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哈密市、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等轄區內貧困縣、邊境縣投入4億元建設幼兒園228所。
千方百計籌集資金、整合資源,積極爭取援疆單位支持,落實園舍建設,抽調支教人員,組織動員兒童入園接受教育……圍繞全面實施農村學前三年免費雙語教育工作,自治區正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力度使更多的適齡兒童接受教育,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近日召開的自治區農村學前三年免費雙語教育工作推進會明確提出,到今年年底,全疆將實現所有4歲至6歲農村適齡兒童就近、免費入園目標。2017年底,各地要做到幼兒園“應建盡建”,全面普及農村學前三年免費雙語教育。這標志著自治區黨委、政府在推進教育惠民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全面實施農村學前三年免費雙語教育,意味著全區農村學前雙語教育將進入由兩年免費向三年免費、由廣泛覆蓋向全面覆蓋轉變的攻堅階段,也標志著南疆將率先實現15年免費教育,并為全疆加快普及15年免費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多舉措編織教育公平保障網
日前,在阿勒泰市阿葦灘鎮喀拉布魯宮村小學,新建的教室連成一排,語音室、實驗室、琴房、閱覽室、畫室一應俱全,全校204名學生每天可以在寬敞明亮的食堂享受熱騰騰的免費午餐。
“學生人數比兩年前增加了一倍,家長們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這里上學。”談起變化,校長烏那爾漢·加米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喀拉布魯宮村小學被稱為“馬背上的小學”,是阿勒泰市唯一一所完全面向牧民子女的學校。烏那爾漢介紹,近兩年阿勒泰市先后投入170萬元用于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學校各科課程均按國家標準開足開齊,學校已有十余名學生考入內初班,成了當地的明星牧區小學。
喀拉布魯宮村小學的變化正是自治區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生動體現。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自治區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簡稱“全面改薄”)工程已累計落實專項資金100.61億元,下達項目總體開工面積233萬平方米。“全面改薄”進一步改善了我區中小學的辦學條件,推動了信息化和教師隊伍建設,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今年,我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博湖縣、阿勒泰市等12個縣(市、區)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認定。
讓每個孩子都上得起學上好學
“在澤普縣讀高中時免費,如今上大學又有助學貸款和獎學金,這么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我要好好珍惜。”近日,正在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就讀的買買提江·木拉提告訴記者。
按照“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漏”的原則,今年,作為教育民生保障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區啟動實施了教育扶貧專項行動計劃,在去年23.62億元的基礎上,國家、自治區繼續加大資助資金投入,擴大資助覆蓋面。同時,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在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政策,確保孤殘學生、低保家庭、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家庭等6類人群納入資助范圍,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已成為維護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許多寒門學子通過助學政策成長成才,實現了人生夢想。目前,全疆現行資助政策體系已涵蓋了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階段,實現了教育階段的全覆蓋。其中,高校建立了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困補助等資助制度;中職學校實施了國家助學金、“三免一補”;高中學校建立國家助學金資助政策,南疆四地州實現了高中階段免費教育;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城鄉義務教育全面免除學雜費。
貧困學生上學不再難;寄宿生吃上可口營養午餐;大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全覆蓋……一項項教育惠民工程如春風化雨滋潤心田,逐步實現著“讓每一個孩子都上得起學”“上好學”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