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咨詢的記錄,請大家看看體現了我的哪些育兒理念?
媽媽:我看了許多許多的文章,一直在努力改變自己的態度。但是女兒還是有不少問題。她有一個習慣,每天下午不上的課,她就把書和本子放家里,回來忘記在哪兒了,就開始煩,還沒開始找呢就帶著情緒了,就急了。
維尼:找不到東西,“急”,是人之常情。我東西找不到,也是會覺得有點煩。我女兒找不到東西,她以前也是很急。我理解她的心情,一般去幫忙,有人幫助,她當時會平靜些,順便寬慰幾句,告訴她東西不長腿跑不了;找的時候找不到,不找的時候可能就出現了.......逐漸地,東西找不到的時候,她就不大急了。
另外,你是不是責怪她亂放,然后讓她自己承擔結果呢?
媽媽:是這樣的。有時覺得吧,應該放手讓她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很多事情不太幫著她做。
維尼:其實現在孩子上學的東西很多,有時不知放哪里去了,這是很正常的。如果弄得太有序了,反而可能有些潔癖、強迫之類的問題了。我女兒算是比較有序的,也是常找不到。大人也可能喜歡隨手放一下,比如我就是這樣的。此時最好幫她一下,有人幫忙,心安定了,即使找不到也不太著急。
當然如果放置太亂,是需要改變的。等找到了,再勸告她下次放得有序一些,也能聽得進去。著急的時候說風涼話,會讓孩子反感,更加煩躁。
呵呵,簡單的一個事例,但是其中蘊含的內容還是挺豐富的。
一、理解孩子
論語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理學也有同理心的說法。如果想讀懂孩子,最重要的是先想想自己。參考我的博文如何讀懂孩子的心理---學習孩子的“…在這個事例中,一是想到我也難以總是有秩序地放東西,另外想到我在東西找不到時可能也是著急的,而且有人幫忙時我也會心里安靜一些。
理解了,就寬容了,就理智了。
二、中庸的理念
東西放置太有序,可能有強迫、潔癖的傾向;放置太亂,也需要改變。比較有序是恰當的。
我反對縱容孩子,也反對對孩子太嚴格。所以,選擇先去幫孩子,再試圖去改變他。
三、很正常,沒什么
即使放置比較有序的孩子,因為學校的東西、物件還是比較多的,偶爾找不到也是很正常的;東西找不到,有些著急也是正常的。這些不過是人之常情而已。
四、適當輔助
有個現象很奇怪。如果是同事朋友的東西找不到了,我們通常可能會熱心地去幫助找,不會說風涼話;但是對自己的孩子反而會冷眼旁觀,不想去幫忙,還順便揶揄一番。究其原因,是對孩子有要求,是想給孩子一個教訓。其實幫幫他,孩子高興了,可能還會更容易聽進你的話,畢竟,孩子也不想東西總是找不到。
五、孩子什么時候更聽話?
孩子心煩意亂的時候,是聽不進去你的話的,對你的說教還會反感,甚至逆反。等孩子平靜了,感謝你的幫助的時候,和他說,可能更容易接受。其實我們成人也是如此吧。
六、改變孩子的不良情緒要有方法
我這里用到的是認知療法。如果每次東西找不到的時候,都是這樣想,就不會太著急了,自然淡定些。只是要求孩子不能著急、發脾氣,有時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