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我國不少城鎮特別是大城市的中小學和幼兒園中,食物浪費現象驚人—— 北京向校園浪費宣戰 近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成升魁撰寫的一份《校園食品浪費問題研究報告》引起了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報告稱,在我國不少城鎮特別是大城市的中小學和幼兒園中,食物浪費現象驚人。 北京市教委立即組織專家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圍繞中小學、幼兒園節儉養德、厲行節約展開了深入研討,圍繞改善校園餐飲供給特別是針對在校就餐浪費問題打出一套組合拳,對各級教委和學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多原因造成校園浪費 根據北京市教委有關部門調查了解,學校外供餐“盒飯”和自辦食堂營養“套餐”是校園浪費較為集中的所在。 初中生小龐向記者坦言,學校里供應的“營養餐”,在同學們心中只是視覺上的營養餐,而不是舌尖上的營養餐。這些餐食品種單一,口味也差,比如一道看家菜“紅棗燜五花肉”——“只有零星的幾顆小棗,肉也是肥七瘦三,這道菜‘遺棄率’是最高的,特別是女生,基本不動筷子。”小龐如是說。 此次,北京市教委在相關文件中明確,各級教委要滿足不同學段、不同年齡、不同口味學生的就餐需求。 針對上述問題,北京市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進一步改進供餐方式。包括采取外供餐桶裝運輸到校,再進行二次分餐的方式,避免浪費發生。同時,采用豐富飯菜花色品種、增加“套餐”選擇內容、賣半份菜和小份飯、提前預訂餐品餐量等方式,方便學生選擇。 北京市還將充分發揮校園營養師作用,為有食堂集中供餐的學校配備一名專(兼)職校園營養師,承擔起對本校學生的飲食教育工作。 “組合拳”有望破解浪費難題 學生的吃飯問題是長期困擾北京中小學幼兒園的老大難問題。 究其原因,一方面,北京中小學特別是位于城區的學校辦學面積相對有限,在校園規劃時就沒有廚房、食堂是普遍現象;另一方面,北京城區寸土寸金,加之校園餐飲衛生準入門檻比較高,校園供餐企業受配送距離遠、食材成本高、自身盈利等多方面原因影響,為校園配送的餐食口感往往“差了點兒”,不怎么受學生歡迎。 困難是多方面的,但學生在校的這一頓飯,真就搞不好嗎? 北京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校長劉衛紅,就以自己的親身實踐,舉出了一個反例。 據介紹,該校南北兩個校區共有1900多名學生,240位員工,每餐的主食耗材70.8千克,副食耗材760千克,每餐產生廚余垃圾35千克左右,平均每人每餐的廚余垃圾量僅為21.02克。中午師生用餐完畢后,食堂門口4個回收大桶都是見底的。 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北京市中小學就餐將倡導采取自助餐模式,讓學生按需取餐,最大限度防止因學生年齡、體質等個體差異造成的就餐浪費。同時,探索建立學區中心廚房,采取半成品供應與校內加工相結合的快捷終端方式生產學生餐,借鑒西式快餐的模式,開展中餐菜品研究。 小小一餐飯,教育意義大 北京市西城區奮斗小學校長劉昕介紹,該校將節約糧食的宣傳和教育納入教育過程,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開展對學生節約糧食的教育。比如,在語文課上,讓低年級學生創作節約糧食的兒歌、讓高年級同學填寫節約糧食的詩詞;利用美術課讓學生創作節約糧食的繪畫等。學校三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中,“光盤志愿者”活動被作為重中之重——一所小學的用餐文化就此逐漸養成。 記者日前在北京史家小學舉辦的“零米粒,我們在行動”北京市中小學節糧教育主題實踐活動現場看到,該校學生通過詩朗誦、快板、小課題研究等形式表達了對“零米粒”活動的認識,并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做到不挑食,不浪費,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和飯,餐餐見行動,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目前,北京市教委已明確要求各區教委直至各中小學主要負責人,要從真正關心學生吃飯問題入手,深入研究分析學生在校就餐食物浪費現象產生的原因,不斷完善在校就餐管理辦法,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深入推進節儉養德節約行動,開展以節約糧食為重點的“三節”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在提升學生在校就餐的滿意度的同時,堅決剎住在校就餐食物浪費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