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校長、各位朋友:
今天,坐在這里的相識、相知的校長很多。在某種意義上講,山東基礎教育的未來需要靠你們去引領。
研究會的成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啟動的前夕,能夠為這項工作的啟動創造很好的氛圍和基礎。
正是因為在座的相識、相知的校長朋友很多,我覺得,今天我們之間有進行心靈對話的空間。正因為如此,今天我想敞開心扉,與大家談談我對教育的看法和認識。
13日上午,我在省政協參加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培訓班專題調研組赴山東省大學生就業專題座談會。會間,聊城大學李劍平副校長邀請我參加將于16日下午在省實驗中學召開的“山東省教師教育學會校長領導與學校發展研究會”成立大會,由于我中午12點要赴北京參加一個為期10天的培訓,只好委托省教育廳師范處孫處長到會代表省廳到會祝賀。
15日上午,省教育廳召開廳辦公會。會間,孫處長告訴我,研究會還是希望我到會講話,我說,不行啊,16日中午我就要坐動車組到北京了。她說,人家的會議調到上午8點半召開了。沒有辦法,我只好服從孫處長的安排,親自到會講話了。
開了一上午的辦公會,下午集中處理赴京前的一系列公務活動,晚上又接待了一位來自北京重點高校負責招生的同志。
我平時不看什么電視,但近期偶爾看了幾集《人間正道是滄桑》電視劇,還真被它吸引住了。這不,15日晚上接待完客人回到家后,又看了會電視,看完時已近晚上10點。16日上午的會上到底講些什么呢?我不得不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了。
我看了一些參加這次會議的校長名單,都是各地的名校長,他們應該承擔起為山東省的基礎教育改革開山辟路的先行者的作用。因此,我想把講話的題目定為“敢于做直面真教育的勇士”。
為什么要用這個題目?魯迅先生當年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曾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今天的教育改革,實質上是與落后、守舊的教育傳統的一場持久的“戰爭”!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你面對的敵人,不是拿槍的人,而是被極端功利主義所綁架的現行教育教學體制、在這種教育教學體制下獲益的集體和個人、被落后的教育觀念所“鉗制”的集體或個人……這種教育格局的形成有著歷史的、傳統的、文化的與現實的各種復雜的原因和背景,改變這種格局同樣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同樣需要先行者的犧牲和探索,這里的“犧牲”,有時不僅僅是“奉獻”……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需要一批教育改革的“勇士”!
一、救救我們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是“真教育”嗎?
教育到底為了什么?無論怎么說,離開了人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今天的教育,幾乎每個細胞都寫著兩個字:功利。
今天的教育充滿了功利。我們許多教育工作者剛剛陪伴著學生從硝煙彌漫的高考考場上下來。在現實的教育中,有多少老師告訴學生:你現在不要玩,考上大學后你有的是時間玩。
我們有多少老師常常告訴孩子:知識改變命運,升學高于一切。今天的知識真能改變命運嗎?沒有知識不行,僅有知識就能改變命運嗎?我想,沒有內心精神的豐滿,同樣改變不了命運。可是,我們有多少學校和老師在蠱惑我們的學生:你為什么不告訴我們的學生,今天的大學功能已不同于以往的精英教育階段,大學不僅在培養“做辦公室的”、“當官的”,更在培養普通勞動者——工人、服務員……;你為什么不告訴我們的學生,今天的大學生就業還存在著許多困難,有不少學生找不到工作……
今天的教育是靠強制來“捆綁”老師和學生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不是基于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而是靠外力來強制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有多少條條框框再強制著孩子們學習,有多少學校再用強制的制度來捆綁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不喚醒學生內在學習積極性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嗎?
前些日子,我到一個縣督導,早晨隨便與在街上遇到的小學、初中、高中學生交談。其中我碰到了3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我問他們:家長讓不讓看電視?一個小胖子說:貼封條了。另一個小胖子說:斷電了。第三有些瘦小的小學生說:讓看,但有控制,哪些可以看,什么時間看,都有規定。
我贊同第三小學生的家長的做法!可是,我們有多少家長、學校、老師在教育中都在采取類似前兩位小學生家長的做法——靠強制來督促學生學習,我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高興不高興。
有人指責,節假日、雙休日不上課后,有些孩子們到網吧去了,認為這是素質教育帶來的惡果。我說,錯了!這是長期控制孩子、不培養孩子自主管理能力的結果。一句話,是遠離了培養人的應試教育的惡果!
這就像老和尚見了山下的女人一樣,你說,她是老虎!不讓老和尚接近這些“老虎”……可是,一旦這些老和尚與這些“老虎”接觸上,噢!原來“老虎”這么溫柔,這些和尚從“老虎”這里就難以自拔了。
今天的教育充滿了多少極端片面的東西!全面發展的教育在學校還有嗎?有多少?
有的校長說,我們難道不知道體育鍛煉重要嗎?可我們不舍得那20分鐘。因為20分鐘能做一道題,能背誦一個片斷……
今天的教育中有多少學校在教我們的孩子撒謊?比如,有些學校搞文理分科,但為了讓沒有學習過相應學科的學生過關,有多少人幫助學生在學業水平考試中作弊?有多少學校在迎接各種督導檢查前組織孩子撒謊?琢磨上級調查什么,提前讓學生做相應的問卷調查。有多少學校有兩張課程表?……試問,這樣的校長有資格做校長嗎?可是,現實中卻偏偏有不少學校充滿了這些骯臟的東西。
今天的教育切斷了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不讓孩子走出校園,不讓孩子走進社會,固然擔心學生安全的原因,但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把學生圈在學校里,讓孩子們更多地上課、做作業,更有利于升學。這種教育幾乎完全切斷了教育和生活的聯系,切斷了孩子們獲得智慧的源泉。
今天的教育充滿了多少虛假的東西!在當今的學校教育中,我們有多少自己做不到的東西,卻讓孩子們去做?我們有多少老師自己沒有健身的習慣,卻要求我們的孩子要堅持鍛煉;我們有多少老師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卻要求我們的孩子要天天寫日記?我們有多少老師自己做不到誠實守信,卻要求我們的孩子要誠實守信?……這樣的教育有生命力嗎?
今天的教育缺乏了科學。有多少老師和班主任,容忍孩子加班加點,支持孩子加班加點。在高考巡視期間,有一位學生家長告訴我,她在與孩子的班主任交流時,說孩子八九點鐘就完成作業后休息了。可這位班主任在班會上說:有的家長很不負責,讓孩子8、9點鐘就睡覺了。
……
二、今天的教育缺少了什么?
正在我為16日上午到底在山東省教師教育學會校長領導與學校發展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講些什么而苦思冥想的時候,我看到了當天《齊魯晚報》上的一篇文章,題目為《有多少大師軼事在校園傳承》。其中,我看到了關于中國著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人才學家、優生學家,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的潘光旦的有關報道:
潘光旦:中國教育和做人之道“離得很遠”
有一年上,清華園中有一位學子拄著拐杖找到了校長:“校長,我這樣還能留學嗎?”
答曰:“怕不太好吧!”
“為什么?”
“人家美國人會說:中國是不是兩條腿的人不夠了,連一條腿的也送來了。”
這時,一位美國教員卻發話了:“連他都不能去,還有誰能去?”后來,學校易長,這位學子遂得赴美。他成為中國第一位單腿留洋的學子。若干年后,一顆耀眼的明星冉冉升起,世人開始知道了他的大名:潘光旦。
自此,當年清華園那個單腿少年,開始真正地“ 獨”步中國學術界。
聯大時期,他的課非常叫座,有次談到孔子,他說:“對于孔老夫子,我是五體投地的!”一看自己的腿,他發覺不對,又戲謔道:“講錯了,應該是四體投地!”
潘光旦的博學多才早已馳譽儒林,成為各方公認的活字典。在西南聯大這鴻儒云集之地,遇有難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走,問潘光旦去!”潘氏有才氣而無脾氣,博學而謙恭,自是不二之選。人之師表,此之謂也。
然而,潘光旦又何止于“博學多才”呢!他的難得之處,還在于將自己的通才思想落實為通才教育,還培育了大批通才。老清華之能成為通才教育的典范,作為教務長的潘光旦是有大功的。
作為教育家,其對舊時教育的弊端體會尤深。他認為近代以來所謂新教育,有許多對不起青年與國家的地方,尤其是教育沒能使受教育者做一個“人”、做一個“士”。中國教育沒能跳出三個范圍:一是平民教育或義務教育,目的只在普及、識字,教大眾會看簡單的宣傳文字;二是職業教育或技能教育,只教人學些吃飯本領;三是所謂人才教育,只不過培養一些專家或文官。三者都和做人之道“離得很遠”。在他看來,教育應當培養出“士”的情志,平時牢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危難中體現“見危授命”、“士可殺不可辱”的志節。“教育不知做人造士為何物,因而應該懺悔。”其言針針見血,足見潘氏深得教育三昧。
看了上面的報道,我在想,在極端功利主義的教育教育價值觀主導下,當今的中小學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我個人認為,我們的教育說到底缺少了人,缺少了人的教育,遠離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培養人!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濤總書記指出: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國的教育就其傳統而言,是一直堅持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讀書的。但是,當今的教育,卻丟掉了中國教育的這一光榮傳統,遠離了教育以育人為本的根本宗旨!
教育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升學為本,更不是以知識傳授為本!以此觀之,我們不能不說,當今的中國教育缺少了,至少說從總體上看缺少了以下八個方面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缺乏了德育
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首先是要堅持培養孩子們做人為本。不少學校在教育中不給我們的孩子做人的奠基的東西,我們不能不說這樣的教育枉為教育。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來講,儒家文化歷來強調教育要培養君子的。什么是君子?孟子曾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主席歷來強調,我們的教育方針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下的中小學教育中,我們還堅持德育為首嗎?
在這里,我們要大聲疾呼:教育必須回到“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光榮傳統上來!
今天的教育,缺乏了美育
我們的中小學音樂、美術教育,十多年到底給了孩子們什么樣的藝術修養?
5月初,我到菏澤一中。這所高中的音樂美術體育“走班教學”搞得不錯。在那里,遇到了曲師大我的一位小師妹在教美術,開設國畫模塊。她告訴我:18個課時的國畫教學,可以讓高中生學會畫國畫。我在想,僅僅18課時,就能讓我們的孩子們掌握一門繪畫技能,就能打開孩子們走進藝術殿堂的一扇大門,就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種良好的藝術修養,這種教育的價值我們為什么不重視?由此,我在想,一個模塊的藝術教育,是不是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改變人的一生的生活品質?
一個模塊教學,可以人的改變一生!
我歷來主張,藝術教育不是特長教育,而是面向人人的大眾教育。可是,我們有多少學校,有多少教育工作者,把藝術教育搞成了所謂的特長教育,孩子們把藝術教育當成了跨入大學門檻的“敲門磚”。這樣的教育,是不是仍然是功利的?是服務是升學的?
我們不能不反思,今天的中小學藝術教育,從小學到高中上了那么多音樂美術課,到底給了孩子們什么?
今天的教育,缺乏了體育
我們有多少學校體育課開的很不正常?有多少學校的住校生不上早操?有多少學校的課外活動常常被老師的講課所占據?
……
今天的教育,缺乏了“心育”
我一直在想,教育是什么?教育學上都說,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可是,教育是通過什么樣的活動來培養人的?教育是通過人文性活動來培養人的,教育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活動。
可是,今天我們有多少老師還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一個人對于自己的學習時代,到底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活動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往往不是在課堂,更不是做作業時,而是課外時與老師的交往,課下老師對學生的教育與溝通。
我忘不了我的高中老師,在周六放學之后送我回家的目光,向我頻頻揮手的身影!
我很懷念上高中和大學的時候,班主任、輔導員和我們一起早晨跑步的時刻。
今天,我們不能不深情地呼喚——讓每個老師盡可能多地走進學生的心靈。
今天的教育,缺乏了“群育”
本來,集體主義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優勢和傳統。可是,今天我們的集體教育在哪里?
老師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教育教學上相互封鎖……
因為榮譽、獎金的考核,是以班級升學率為依據的。
今天的教育,缺少了“書育”
蘇軾在一首詩中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飽讀詩書,可以使人氣質高貴,氣宇軒昂。
我們小時候沒有書讀,可今天的孩子們是有書卻不讀書的時代!我們那時候,買不起書讀,只好通過手抄本來讀書。
我們不要說讓孩子們博覽群書了,即使我們的語文教材配發的課外讀物,有多少孩子能夠認認真真地讀完?
今天的教育,缺乏了“思育”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們在學習方面消化不良?試問我們今天的教育,給孩子們留下思考與反思的時間了嗎?
我們的孩子沒有給自己留下一串反思的腳印,怨誰呢?怨老師?怨我們的教育?
在看看我們的老師,有多少人堅持寫日記?有多少人堅持進行教育反思?
我們的教育,缺乏了“行育”
《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國的教育歷來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強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真正的社會實踐嗎?今天的孩子們了解我們的社會嗎?今天的孩子對人生、對社會有自己的真切體驗嗎?
……
三、呼喚直面“真教育”的勇士
《中國教育學刊》2005年第9期:發表了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的文章——又該吶喊“救救孩子”了:
八十多年以前,魯迅在他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就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震撼了中國大地。魯迅是要把孩子從封建禮教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在八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封建禮教已經被推翻,孩子們本來可以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時代,卻又要吶喊“救救孩子”。今天的“救救孩子”不是要把孩子從封建禮教中解放出來,而是要把他們從“考試地獄”解救出來,從沉重的學業負擔壓力下解救出來;不是為了讓他們將來能幸福地度日,而是要他們在眼前就能過幸福的童年。
可是,誰來救救我們的孩子?誰來救救我們的教育?這是一個需要教育家的時代,這更是一個造就教育家的時代。我們深切地呼喚我們的校長們站出來,敢于直面自己心中期盼的“真教育”。
“真教育”呼喚“真校長”!我認為,真正的校長,對教育要有與生俱來的赤誠!對孩子要有與生俱來的赤誠!這就是真校長的教育情懷!沒有這種教育情懷,你注定做不了真校長
在這里,我呼吁:
真正的校長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
沒有理想,僅有思想你不會到達理想的彼岸。今天,有多少教育者知道教育這樣下去不行?有多少教育者知道這樣的教育在危害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可是,你有行動嗎?你為什么沒有行動?因為你缺乏直面“真教育”的勇氣!你缺乏走出這種“偽教育”的勇氣!你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向往“真教育”的良知已經泯滅了,你已經無力從這種“偽教育”的泥潭中自拔!
一句話,你已經喪失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今天,我們呼喚校長的教育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你就會行動起來,去改變無奈的教育現實。由此,我們就能看到教育走向理想的曙光。
真正的校長要有遠大的教育志向。
晚清一代宗師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中富有詩意地提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其中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詞是:“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借題發揮,以小見大,來說明作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我想告訴大家有是:不管什么改革,先行者都是孤獨的,要耐得住寂寞。改革的先行者從來都不是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你想做先行者,你就必須有遠大的志向,你就必須學會享受這份探索者的“孤獨”。
真正的校長要有對教育的執著和奉獻精神。
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詞人柳永的《蝶戀花》。原詞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在這里,顯然也已超出了原詩相思懷人的情緒了。他想說明,對事業,對理想,要執著追求,忘我奮斗,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我想,為了我們心中的理想和夢想,就必須承受奮斗的艱辛;為了理想,就必須舍得奉獻自己的一切。沒有這樣的境界,你就別想當名校長。
只有真正的校長才會享受堅守之后那份心靈的寧靜和幸福!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則采用了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句。辛棄疾的原詞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用在此處,是指在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練之后,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這就達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
我想,一個人的奮斗,其結果真正得到的不是“名”和“利”,而是心靈的安寧和幸福。
一個探索者,一個直面“真教育”的勇士,能得到的最好的回報,就是“得道”之后心靈的寧靜和幸福。
今天,我講這些,是和大家共勉的,是對我朋友和同事講的,是對我的戰友們講的,因為我們有對話的心靈空間。
山東的教育,正在大變革的過程中。經過一年半的實踐和探索,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我們要有長期戰斗的準備,要有付出更加艱苦努力的準備!教育的回歸必然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幸運的是,我們將成為推進這個歷史進程的一分子!
今年教師節期間,我們要命名第一批“齊魯名師”,要公布第二批“齊魯名師建設工程人選”和第一批“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的人選”。其中,包括30名高中校長、30名初中校長、40名小學校長。我希望,每一位入選“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的人選,都是一個戰士,一個為推進教育回歸而沖鋒陷陣的戰士!
今天,我們之所以要投身到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回歸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因為我們心中還流淌著沒有冷卻的教育理想的血!我們要喚醒那些敢于直面“真教育”的勇士!我們要作“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立于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中國教育人!
站出來吧!真正的校長們!
站出來吧!真正的老師們!
站出來吧!千千萬萬真正的教育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