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符合河北實際的現代產業體系,對于推動河北經濟社會更長一個時期的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將這一決策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積極主動地發揮人才和科技優勢,為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提供長遠和深層次支撐: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中的獨特作用;調整學科專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培養適合河北現代產業需要的人才;探索建立與現代產業體系相匹配的大學制度。
提高認識,抓住機遇,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中的獨特作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針對河北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企業創新能力弱而提出的新思路新舉措。其核心是打造產出優質或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關鍵是提升產業和行業技術水平,根本途徑是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最終要依靠人才。
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資源的聚集地,在培養和造就優秀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一線優秀人才,以及知識創新、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高校應該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積極投身到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當中去,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貢獻。高校要在此期間,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一是廓清模糊認識。現代產業體系雖是一種高層次的產業集群,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它是通過一項又一項技術進步、一個又一個產品升級的不斷演進才能完成,各行各業、各個環節都可以有所作為。高校當此其中,理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有所作為。二是盡快付諸行動。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對高等教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高校應重新審視自身與其不相適應的地方,并抓住這輪新的戰略期中的發展機遇,自覺地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形成自己的優勢專業、品牌專業,著力培養適合現代產業需求的人才;自覺地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大力推進校企、校地互動合作,以技術優勢多渠道、多層次、多模式為全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服務。如此,高校才能贏得發展先機,在未來的經濟發展格局中搶占新的制高點。
調整學科專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培養適合河北現代產業需要的人才,保障河北現代產業可持續發展
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從當前來說,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打造優質產品迫在眉睫,而從長遠來說,在高校設置適應現代產業需求的學科專業,培養適應現代產業需求的人才,則是保障河北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可持續性的重要戰略措施。
當前,河北高校專業設置傳統基礎學科偏多,且同構化現象嚴重,據統計,僅管理類與計算機類本科專業點就有515個,占全省本科專業點的三分之一;強勢特色學科與重點產業的匹配度還不夠高;省內鋼鐵、裝備制造、石化等主導產業所需的應用學科偏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明顯不足;與河北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關聯度較高的學科如風能與電力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匱乏;優勢產業急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不明顯,特別是缺少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大部分職業學校沒有擺脫普通教育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學歷、輕技能的現象,所培養的人才不能有效地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須認清這一現狀,及時根據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要求加快調整人才培養結構。
要培養適應河北現代產業體系需求的人才,就必須構建符合這一需求的學科專業體系,其著力點在兩個層次和三個重點方面。兩個層次:一是優化全省的學科專業布局結構。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優化結構,加強基礎學科,發展應用學科,強化優勢學科,打造特色學科,重視傳統學科,扶持新興交叉學科。二是優化高校內部的學科專業布局結構。根據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需求,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通過重點突破帶動學科專業全面協調發展。三個重點方面:一是立足實際,重點發展目標要求的學科專業,培養急需人才。從現在開始到2015年,只有短暫的五年時間,必須盡快破除思想和行動障礙,重點加強鋼鐵冶金、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電子信息、醫藥和現代服務業等現代產業急需的學科專業建設,形成學科專業競爭新優勢,為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培養急需人才。二是集中精力,建設一流學科,培養領軍人才。到2020年,以一批綜合競爭實力較強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和具有河北品牌效應的優質產品為標志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這一目標要求更多的一流人才、領軍人才建設完成。高校要進一步優化高校學科層次結構,按照“扶優、扶強、不扶貧”的原則,進一步集中人、財、物,增強強勢特色學科服務經濟建設的貼近度和融合度,將其建設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并以此為龍頭,帶動高水平大學建設,使其成為有一流的學術大師和學術帶頭人、有精銳的創新團隊的重要發源地,為構建河北現代產業體系培養領軍人才。三是轉變發展方式,加強技能訓練,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不僅需要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還需要更多掌握新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這給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須進一步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轉變普通教育發展方式,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使職教專業與全省的產業布局和發展相適應,按照產業需求定專業、企業需求定課程,并以學科專業方向的靈活性、特色性、超前性與產業發展、企業需求有效對接。還要有針對性地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強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產業升級換代和崗位轉換的長遠需要。
但在此過程中,應謹防以下偏差:一是專業頻繁變動,隨意調整。專業結構調整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但社會需求是動態變化的,學科專業在適應的同時,也要保持穩定性。二是貪大求全,盲目追求熱點。高校要客觀分析自身的歷史傳統、學科特色、資源條件,科學合理地確定發展目標,方能形成合理的學科專業結構。三是重形式改造,輕內涵創新。有的學校本末倒置,只求給專業改名,忽視內涵建設,“新瓶裝老酒”,與專業調整的方向南轅北轍。
探索建立與現代產業體系相匹配的大學制度,為高素質人才成長和高水平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是現代元素比較顯著的產業構成。構建這個體系,需要大批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能夠融合、集聚現代知識與技能的人才,需要大批具有領先水平與競爭力的科技創新成果。但人才成長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需要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科技創新需要寬松的實踐環境。高校要根據學校自身情況,探索建立自主辦學、學術自由、民主管理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協調運行,使人才成長與學術積累相得益彰,從而確保其持續健康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者系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劉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