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位置
中山大學原名國立廣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改名后,國內出現多所以“中山”為名的大學,如武漢、杭州、南京、上海、蘭州、西安等地。1835年,美國的伯駕醫生在廣州設立醫局,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西醫醫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博濟醫院,并于1866年設立醫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專科教育機構;1888年,由美國人開設的格致書院在廣州開學,后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院及其附設的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博濟醫學堂和格致書院,開啟了中國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1]。1928年2月間,以蔡元培先生為院長的大學院有鑒于此,決定除保留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以資紀念外,其余中山大學均改為所在地方名,如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嶺南大學前身格致書院,創立于1888年,與廣雅書院同年。1904年,由傳教士在現康樂村創建全新的嶺南大學,當時這里遠離鬧市,環境優美。1927年收歸華人辦理,鐘榮光先生任首位華人校長(后與中山大學合并),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將清末以來在廣州地區建立的實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學校,包括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以及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整合為一體,創立國立廣東大學,并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學校于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其后,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國立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范等7個學院[1]。1935年,國立中山大學獲政府批準成立研究院,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另兩所為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當時的中山大學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1952年新中國進行院校大調整,國立中山大學與嶺南大學合并,分離出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學院(現華南師范大學),并取消“國立”二字,更名中山大學,中大醫學院從原中大分離出來,成立中山醫科大學。 2000年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原中山大學醫學院)合并,成為今天的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現為中國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副部級,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擁有南校區(本部)、東校區、北校區、珠海校區四大校區。中山大學的目標定位是: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中山大學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的廣州市。校區內樹木蔥蘢,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各具風格,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是國家“211計劃”和“珠峰計劃”重點建設的名牌大學。
目前,中山大學是一所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醫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設有人文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藥學院等29個學院和地球科學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等。
中山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現有3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232個學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288個學科專業,還有專業學位授權領域4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0個。學校現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以及11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23個二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擁有“光電材料與技術”、“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華南腫瘤學”、“眼科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數字家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數字家庭”、“眼科學”、“腫瘤相關基因與抗腫瘤藥物研究”、“熱帶病防治研究”、“干細胞與組織工程” 、“水產品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及6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并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臨床研究實驗室、輔助循環實驗室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20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5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截至2010年11月,在校各類學生7萬多人,其中有博士研究生4573人、碩士研究生11138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5104人,本科生32111人,來自港澳臺的在校學生1177人,來自各個國家、地區的在校留學生1585人、進修生1820人。
中山大學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學校有權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全校共有教職工13275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導師1068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206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2374多人。教師隊伍中杰出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含雙聘院士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含雙聘院士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7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4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6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1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1人,12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20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8人。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電材料與技術"、"生物防治"、“華南腫瘤生物學”“眼科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 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基因 工程"、 "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學實驗室"、"腫瘤基因抗腫瘤藥物研究實驗室"、"熱帶病防治研究"等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等6個教 育部人文學科重點研究基地,并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實驗室、輔助循環實驗室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擁有1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學校圖書館總建筑面積11萬余平方米,藏書564.82萬冊(件),新書刊資料年增長量達17萬余件。學校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區、接入計算機近5萬余臺,規模居中國高校校園網前列。
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給予中山大學大力支持,捐建教學科研生活用樓、添置實驗儀器設備、捐贈各類圖書資料、設立獎教獎學金,累計各類捐助達4.5億多元。
辦學理念
學校提出“大學是學術共同體”,強調“教授就是大學”,把“善待學生”放在學校工作的核心位置,這三點已經成為中山大學的辦學核心理念。
學校形成了“通識教育、大類教學、復合創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教育觀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積極推進分類培養,以培養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并做出創新性成果的博士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務,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高級實用型專門人才。
學校大力推進和支持各種層次的學生赴海外學習與交流活動,同時積極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搭建國際化教學平臺,迄今已與29個國家和地區的165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近年來,該校通過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累計逾5000名。
學校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08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ACM國際決賽的銀牌和銅牌,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全球總決賽中,中山大學隊晉身全球十強,共11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2007年,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余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8年,該校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羅鑫同學獲選赴德參加第58屆諾貝爾獎得主大會;2009年,該校中山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制》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2010年,該校“瀚潮創業團隊”憑借“瀚潮生態凈水項目”獲得由教育部主辦、昆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昆山杯”全國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