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葡萄或者是葡萄干,想到的是遙遠神秘的新疆,因為那里盛產著美味甘甜的葡萄;提起葡萄或者葡萄干,想到的是焰山似火的吐魯番,因為有那么一首悠揚動聽的西域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提起葡萄或者葡萄干,想到的或許是品種各異的葡萄樹,因為不同樹種孕育出的葡萄有著迥然不同的形體、顏色和味道;提起葡萄或者葡萄干,想到的或許是玲瑯滿目的葡萄酒,因為葡萄酒象征著高雅的品質和唯美的愛情;提起葡萄或者葡萄干,還應該想到的是葡萄架,一串串的葡萄掛滿葡萄架的感覺別有一番收獲的欣然,而當把葡萄架連在一起就形成了延綿不斷的葡萄長廊、葡萄走廊、葡萄風景線。提到葡萄長廊,不免讓人聯想到吐魯番的葡萄溝,然而這里要講述的是葉城縣薩依巴格鄉庭院經濟建設中所創造的那道凝結著薩鄉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獨特風景,來自薩鄉的葡萄長廊。
葉城縣地處祖國西北邊陲,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葉爾羌河畔上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礦產資源豐富、民族特色濃郁,其名就源于“金果玉葉,銅鐵之城”。葉城素有“核桃之鄉”、“石榴之鄉”、“玉石之鄉”、“歌舞之鄉”之美稱,而薩依巴格鄉擁有著中國最古老的核桃樹自然文化景觀——“核桃七仙園”,據悉最仙的那顆至今已達1596歲,講了這么多就是為了說明擁有1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新疆不是任何地方都盛產葡萄。然而,在當下,薩鄉人民正在熱火朝天的進行著庭院改造建設,把閑置、浪費、低效的土地資源創造性的利用起來,打造庭院經濟、建設美麗鄉村,打造房前、屋后、院內的完美結合,打造那屬于薩鄉和薩鄉人民唯有的葡萄長廊風景線和庭院經濟產業鏈,讓“核桃之鄉”帶動“葡萄長廊之鄉”起飛。
發展庭院經濟是針對農村扶貧脫貧攻堅任務中一項精準脫貧的有利抓手,變輸血為造血,調動農民主觀能動性,實現屋前有小菜畦,院內有菜園、禽畜棚圈,屋后有拱棚(溫棚)的自給自足、自富外銷的院落經濟。這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扶貧措施,薩鄉21個村因勢利導、結合村情實施本村的庭院改造建設,唯有屋后的葡萄拱棚的完美結合達成了長廊共識,雖相似、各千秋,不乏薩鄉的烙印,形成了薩鄉的特有葡萄長廊景觀。薩鄉的葡萄長廊,無論是實木結構的厚重,還是鋼木結構的敦實,撥地而起、縱橫交錯、網絡有致、棱角分明,長廊依墻而走、順勢而架,在院墻與大田之間形成一道道氣勢恢弘、個性鮮明的網格木質印象。A村長廊一道筆直,恨不得貫穿薩鄉首尾;B村長廊蜿蜒縈繞,迂回在核桃樹林之側;C村長廊依附院落,搭建起鄉村綠蔭小路;D村長廊天然U型,宛如紅酒杯,依然寓意著葡萄、葡萄酒和高腳杯,仿佛期待著快建、快種、快長、快結、快釀,然后細細品嘗的情懷……葡萄走廊或寬些、或窄些,長廊支架或粗些、或細些,長廊拱形或單面、或雙面,唯有走廊路基鋪設的全是來自薩鄉提孜那甫河里經歷了成千上萬年沖刷和磨礪的鵝卵石,一條條青沙石子路飽含著薩河的靈動和薩鄉的氣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歲月的更迭、隨著時空的輪回、隨著當下的結晶,薩鄉葡萄長廊的建設初具規模、初顯成效,這里凝結著薩鄉村民的智慧與汗水,這里呈現著薩鄉政府的規劃與愿景,這里滲透著住村工作組的援助與期盼。三年、五年或是更久之后,在薩鄉這片熱土上葡萄長廊將會成為“核桃七仙園”之后又一道壯觀的人文景區,到時候綠意茂盛、葡萄滿架,到時候綠蔭颯爽、沁人心脾,到時候這里是村民們納涼喝茶的好去處,到時候這里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去處,到時候這里是城里人旅游消費的好去處,到時候這里是薩鄉人民創收致富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