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辯證法是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領導力則是一種實踐,也是一門藝術。提高領導力需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在思維方式、科學決策、管理提升、合作共贏等方面多下功夫,實現從領導能力向領導藝術的飛躍。
思維方式:系統總體歸納法和核心問題分析法的辯證統一
思維方式在領導力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構成領導力的關鍵要素。有了正確的思維方式,才會有正確的領導力。為了加深理解,我們來看三個例子。第一個例子:胡耀邦的女兒李恒在《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一書中披露,在延安時期,胡耀邦曾經請教毛澤東為什么黨的歷史上“左傾”主義者或右傾主義者總是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毛澤東回答:“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第二個例子:為什么戰國時是秦國統一了中國?應該說是秦國宰相范雎的思維方式對秦統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采納了魏國人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戰略,秦國終于蕩平六國,實現統一。第三個例子:為什么尼克松總統在1972年能夠完成中美關系的破冰之旅?主要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思維方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尼克松在1968年當選總統后,采納了哈佛大學教授基辛格博士提出的“均勢外交”戰略,制定了“聯華制蘇”的外交政策,扭轉了美國越戰后在全球競爭中的被動局面。
那么,思維方式到底包括什么?簡單說,它包括歸納和分析兩個方面,上升到方法論層面可以概括為系統總體歸納法和核心問題分析法。
什么是系統總體歸納法?簡要地說,就是“先把握整體,再深入局部”;形象地說,就是“先看森林,再見樹木”。例如,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提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是當時中國社會基本特點這一論斷,然后再從這一論斷出發,確定了黨的一系列路線、方針和政策,領導中國革命走向了成功。
什么是核心問題分析法?形象地說,就是找出“問題背后的問題”的方法,實質上就是矛盾分析法,就是要找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IBM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曾面臨著業務方向選擇失誤、行業主導權喪失、經營陷入困境等諸多問題,當時的CEO郭士納經過深入分析,發現這些問題背后的問題就是缺乏有效的戰略執行。為了解決這一核心問題,郭士納從建立世界一流的業務流程、增強戰略的透明性和建設高績效的公司文化入手,領導IBM走出了困境、實現了轉型,重新成為了一家偉大的世界級企業。
科學決策:基礎數據和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
管理學上有句名言:一個錯誤的決策用100個行動都無法挽救。這凸顯了科學決策的重要性。
科學決策是什么?科學決策是基礎數據和頂層設計的有機統一,是領導力的核心。要作出科學決策,必須充分掌握基礎數據、做好頂層設計,二者缺一不可。基礎數據就是指反映事物客觀情況的原始資料和基本信息。頂層設計就是從全局出發的總體構想,就是定戰略、把方向。只有基礎數據工作扎實,頂層設計才能科學合理;反過來,正確的頂層設計又有助于科學決策,進一步積累準確的基礎數據,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科學決策不可或缺的要素。
例如,美國沃爾瑪公司通過“購物籃”基礎數據的分析,發現“美國年輕的父親在為嬰兒購買尿布的同時往往會順便為自己購買啤酒”這一獨特現象,因此做出了“啤酒與尿布”關聯銷售的頂層設計,通過讓這些客戶一次購買兩件商品,沃爾瑪大大增加了銷售收入。
管理提升:規范管理和實證管理的辯證統一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西方工業現代化是“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眾多的企業通過改進管理、創新求實,成為世界知名企業,由此可見管理之重要。實際上,管理提升是領導力實踐的基本途徑。
什么是管理?管理管理,管的是“理”。“理”是什么?是事理、是情理。事理是做事的科學規則和流程,情理是做人的道德規范和要求。簡而言之,“理”是規律、是規則、是規范。管理,就是要把事物的規律性、規則性、規范性的東西找出來,讓它形成制度,形成規章。管理者管的就是這個“理”。
管理具有雙重屬性,即規范性和實證性。規范管理強調“職能分工”,實證管理強調“客戶中心”;規范管理強調以過程為重點,實證管理強調以結果為導向;規范管理強調統一性,表現出剛性特點,實證管理強調靈活性,表現出彈性特點。規范管理和實證管理既對立又統一,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規范和實證的側重也有所不同,從本質上看是一個從規范管理到實證管理的提升過程。實證管理的基本原則是:要解決問題,不要解釋問題;要證明自己,不要說明自己;要嚴于自律,不要疏于自律。
為什么要將規范管理提升到實證管理?主要還是由于管理的對象和實施管理的外部條件都在發生變化。當今時代,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極為活躍,應用日益廣泛,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要適應這種變化,必須準確把握住新時期加強實證管理的四個方向:一是適應網絡經濟發展規律,二是適應速度制勝競爭新特點,三是適應客戶個性化需求,四是適應產品生產柔性化趨勢。例如,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海爾借助互聯網加快組織結構調整,將7萬多名員工重新組織為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形成了基于互聯網的“大平臺+小團隊”企業組織架構,讓大量的小團隊直接面對市場、面對用戶,快速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合作共贏:提高個人修養和善于團結群眾的辯證統一
自古以來,我國許多仁人志士都倡導“內圣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論是“內圣”還是“修身”,都突出了提高個人修養之于領導力的重要性,提高個人修養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誠信的品質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就是要有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團結群眾則是提升領導力的放大器,善于團結群眾就是要學會尊重群眾、信任群眾和依靠群眾,就是要跟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指出的那樣:“懂團結是真聰明,會團結是真本領。團結出凝聚力,出戰斗力,出新的生產力,也出干部。”
例如,鄧小平的“三落三起”集中體現了他深厚的個人修養。鄧榕曾經問父親:“長征你是怎么走下來的?”鄧小平回答:“跟著走。”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曾經問鄧小平:“文革你是怎么過來的?”鄧小平回答:“等待。”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曾經問鄧小平:“你是怎么度過1975年第三次被打倒的那些艱難的日子?”鄧小平回答:“忍耐”。上述回答透露出鄧小平在革命低潮忠誠于黨的事業、在艱苦歲月秉持理想信念的深厚個人修養,這為他以后施展雄才偉略、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爭取到了機會。
又如,上世紀50年代初,中共中央西北局負責同志習仲勛爭取和收復青海藏族宗教上層人士項謙的故事,則是一個善于團結群眾的典型范例。毛澤東曾當面夸獎習仲勛具有“爐火純青”的領導才能:“仲勛,你真厲害。諸葛亮七擒孟獲,你比諸葛亮還厲害!”當時青海連續發生多起針對新生人民政權的反革命武裝叛亂,昂拉千戶項謙反動氣焰囂張。習仲勛深知,項謙身后有一大批藏族同胞,正確處理昂拉千戶的問題,涉及黨的民族團結政策,事關廣大藏區穩定。他一方面指示進一步做好群眾工作,廣泛宣傳《為清剿尖扎土匪告各族人民書》,另一方面要求各級耐心做好首領項謙的工作,為其指明政治出路,表明只要懸崖勒馬,與土匪脫離關系,人民政府將予以寬大處理,保護其合法領導地位和權力。在黨和政府的感召下,項謙終于迷途知返,向人民政府投誠。后來項謙還當選為尖扎縣首任縣長、黃南州副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