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教育“潤物”于無聲
□ 記者 蘇金柱
在這方面,作為一所地處伊斯蘭教氣氛濃郁的回族鄉、回族學生約占1/3的農村學校,北京通州區于家務回族鄉中心小學近年來依據民族學校的特點,通過深入挖掘現有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民族團結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近日,記者走進這所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農村校,親身感受了它的無處不在的民族團結教育的氣氛。
校園景觀凸顯民族和諧團結
走進于家務回族鄉中心小學,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個富有濃郁民族風貌的校園——
在校門口的花池中,一幅巨大的中國行政區圖赫然映入眼簾,各省份的名稱已基本填寫完畢;該校校長李德芳告訴記者,“這是在改造花池時師生們搞的創意,下一步還將把56個民族的聚居區在‘地圖’上標出來!”
瀏覽校園的圍墻,但見56個民族的圖騰、56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墻、于家務村民族英雄像、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浮雕、長城墻、交通標識長廊、中華童銘巨幅展板……一一盡顯。
據李德芳校長介紹,為了解決校內一塊雜草叢生的三角地與整體環境不協調的問題,今年該校又將這塊三角地建成了民族園,在園內裝飾成了五種民族建筑,雕刻了民族樂器,擺放了轆轤、碾子等傳統勞作工具,新落成的“蒙古包”將成為學生進行寫生的“藝苑”。
而在民族園正中的位置,一艘鄭和下西洋的巨輪栩栩如生,一丈多高的三支桅桿上依次懸掛著“各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也離不開各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條幅。
李德芳校長告訴記者,因為鄭和也是回民,以鄭和下西洋的巨輪模型作為民族園的標志就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悠久歷史的熱愛,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團結教育無處不在
據記者了解,在于家務中小,學習、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參加民族宗教政策培訓成了學校領導干部的必修課;而在每學年初,學校都要組織新招聘的教師和新入學的學生學習了解民族常識,飲食禁忌,教育師生要注意尊重民族風俗習慣。
李德芳校長告訴記者,“我們還經常在師生中進行不定期的測試,以弄清師生對民族常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如今,漢族學生在學校里也不稱呼‘爺爺’,而是學習回民的習慣叫‘爸爸’。”
緊密結合當前的國內外形勢,適時地推出各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回漢學生在共同參與的集體活動中交流、融合,多年來,該校在這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今年初,南方遭遇冰凍雪災后,該校迅速開展了“雪災牽動民族情,愛心溫暖大家庭”的募捐活動,回漢兩族學生紛紛拿出自己的壓歲錢,獻上一片愛心。“3.14”拉薩發生打砸搶燒事件以及隨后發生的藏獨分子阻撓奧運圣火在境外傳遞等事件,都引起了學校師生的強烈憤慨,該校隨即召開了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大中隊會。
近年來,該校先后投入3萬余元,出版了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綜合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兩本校本教材,教材中包括《事件園地》、《傳承中華民族美德》、《民族團結》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等,使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進一步規范化。
“更重要的是,我們強調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實現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據該校教學副校長石永欣介紹,在各學科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已成為于家務中小各科教師必備的教學基本功,如在語文課中,教師要安排學生寫民族團結方面的作文;音樂課上,學生穿著少數民族服飾唱《彝家娃娃多快樂》、《金孔雀輕輕地跳》等民族歌曲;社會課上,教師用大屏幕放映少數民族地區的圖片,講解那里的風土人情……
如今,全方位、立體化的民族團結教育格局在該校已初步形成。“學會從社會形勢的變動中捕捉民族團結教育的銜接點和素材,盡可能地挖掘周圍的一切教育資源,采用各種有效手段培養師生的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突出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民族團結教育,使其內化于師生的點滴言行中,實現‘潤物’于無聲。”李德芳校長表示,“在于家務中小,民族團結教育無時不有,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