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是學校“一頭熱”,校企合作如何深化,如何真正融合,做到打通校企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最后“一里路”?教育部近日出臺了《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出了具體“藥方”,指出要“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基本原則。
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就要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企業在校企共同育人過程中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更是受益者。校企雙方按照“資源整合、文化融合、產學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術服務和產品開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等,切實增強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能力和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銜接,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先后與悅達集團、斯爾克集團、江淮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舉行校企合作簽約儀式,進一步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探索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深化校企產教融合的動態管理中實現共享育人成果,實現學校發展、企業壯大的“朋友圈”共贏局面。
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招生招工方式、經費保障、課程體系、實訓安排和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校企聯袂結對組成育人成果共享的“朋友圈”,并為該校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班做好充分準備。學校與江蘇悅達集團聯合開展現代紡織技術、汽車專業人才培養,與江動集團聯合開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校企協同育人,學校與企業“雙元”主體共同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
推動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現代學徒制是“政府引導推動、企校合作融合、招工招生同步”的就學就業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校企合作簽約規定,企業將學校新招收的學生錄用為準員工,企業、學校雙方共同編制培養計劃、課程內容、實訓就業,充分發揮企業用人機制和學校育人機制的耦合作用,達到生產與教學一體化,學校為企業“個性定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學校引入企業文化突顯高職教育的職業化,實現日常教學與職業塑造的有機結合,育人與用人“兩條腿”并進。學校融合企業的管理理念、生產環境、產業技術、制度文化等內容來塑造學生優良的職業素養。企業通過在學校設立獎學金、參與專業(群)建設、開展頂崗實習、指導技能大賽等方式共同培養人才,真正兌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的承諾。
學生入學后通過雙向選擇進入相應學徒班學習,同時具有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與企業準員工雙重身份,學習期間企業設立專項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提供實習補助,落實學徒的各項保險,表現優秀者畢業后優先考慮提升為企業儲備技術骨干。日前,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參加首屆江蘇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其中“基于o2o與lbs的私人定制莘夢源家紡產品智能交易云平臺”等三個項目榮獲三等獎,這一成績在同類高職院校中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