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名為“廣深港高鐵橋墩開裂懸空”的視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瘋傳。該視頻流出后引來社會廣泛關注。記者調查發現該視頻為“新瓶裝舊酒”,早在兩年前就流傳于網絡。昨天,記者向廣深港客運專線公司證實,開裂處實為臨時墊層,不承受任何載荷,不影響橋梁安全。昨天下午,廣州鐵路公安局、深圳鐵路公安處和廣鐵集團相繼發微博對此事進行辟謠。
“當真理還在穿鞋,謠言已走遍天下”。信息時代,言論從以前的“口口相傳”變成“指尖跳躍”。言之自由被無限擴大,硬幣的反面也開始逐步擴張。部分網友通過個人臆造,施展“移花接木”、“乾坤大挪移”、“新瓶裝舊酒”。不管惡意炒作,還是被人利用,這種低成本的違法行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很多人說,謠言終究會不攻自破,讓其自生自滅的好。且不說“三人從虎”的道理,難道我們判定是非對錯的底線就不要了嗎?因此造成的損失就不存在了嗎?而借言論自由之名,引發恐慌,破壞社會秩序的事件,還會少見嗎?言論可以自由,但謠言絕對不能自由。那么如何抵制網絡謠言呢?筆者認為,應從兩個方面考慮。
第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速途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網絡謠言調查報告》顯示,有六成網友表示參與過謠言的轉發分享。盡管其中有21%的人表示堅決抵制網絡謠言,但真正舉報過謠言的人卻僅占到了7.4%。大多數人對信息的真實性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只為一時之快,不見其害。古語“流言止于智者”也有短板,生活中不是人人都是智者。圍觀不明真相時,我們不應該成為一個傳播工具。在越來越小的網絡地球村里,提高自身的辨識意識及自我的監督能力很有必要。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用基本的理性來捍衛社會的起碼底線。
第二,莫讓網絡謠言挑戰法律的公信力。數據顯示,中國網民數量從2010年的4.57億人到2014年的6.49億人,已經迅速膨脹,到2015年年底預計達到7億人。如此龐大的網民規模也為監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復雜的網民成分無疑為網絡謠言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當然我們不缺相應的法律法規,如《刑法》第221條規定:“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等等,但總體而言,其執行監管的力度不大,效果不佳。因此,政府對于抵制網絡謠言不能光說不練。除了加大執行力度,還應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并對其加以規范。
隨著網絡把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聯系在一起,言論自由的邊界就更難以界定。但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不會坐視不管。作為普通群眾,我們也堅決不能給網絡謠言留有生存的空隙。(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