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湖南省武岡市灣頭橋鎮瀉油村,溝渠縱橫的田野上,一片翠綠。今年該村合作社生產的1821畝稻谷、1000多畝玉米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一輛車開進了村子,車子里走下了一位戴著厚厚眼鏡的年輕人,村民們見了,都紛紛跟他打招呼。65歲的村民林沛華對記者說:“吳書記給我們做了蠻多好事,現在不要穿套鞋出門了,也不會三天兩頭停電了。”
這位被稱呼“吳書記”的年輕人,名叫吳易雄,是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研究員。盡管他今年才38歲,卻有著高高的一摞學術帽子:畜牧學學士、遺傳學碩士、管理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后、管理學博士后、教育學博士后。他還是湖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被譽為“科研牛人”,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等科研項目30余項,出版專著3部。
他還有個身份,就是瀉油村的第一支書。從2010年起,5年來,這位省城來的博士后,帶領瀉油村村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致富,使村里發生了巨變,村民人均收入從2010年的2300元,增加到現在的4000多元。
一位博士后為什么要到這偏僻的村子里當第一支書?這還得從5年前說起。2010年,吳易雄被湖南省委組織部選派到武岡市灣頭橋鎮掛職鎮黨委委員,聯系村便是瀉油村。一年時間里,只要有時間,吳易雄就往村里跑,經常參加村里的辦公會議,還走遍了全村21組586戶。發現有什么問題,他就主動將相關部門及村支兩委負責人請到一起,商量研究對策。而村里提出的困難,他也總是想方設法幫助解決。
掛職一年時間,吳易雄與村民打成一片,與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而老百姓都知道,這個從省城來的“吳博士”不僅有知識有能力,而且脾氣好。農業技術問題可以向他請教,村民之間有了矛盾也喜歡找他調解。
2011年,吳易雄為期一年的掛職鍛煉結束后,老百姓舍不得他離開。在2011年和2014年的換屆選舉中,吳易雄兩次以全票當選為瀉油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而出身貧寒農民之家的吳易雄也渴望改變農村,如今,利用這個機會,瀉油村不僅成了他觀察研究農村的樣本,還成為他施展抱負的一塊試驗田。
有著2300多人的瀉油村地處武岡市北大門,是典型的江南丘陵村落,院落分散,交通不便,傳統產業是水稻和玉米,生產方式也較為落后,村民仍然沉浸在傳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模式中。
“破解傳統,可以為中國農村發展做一點探索。”吳易雄既憂慮又興奮。在組織村干部開了幾次會后,他開啟了一系列村莊現代化改革之舉。
瀉油村水渠年久失修,干旱的時候水不夠用,澇的時候水淹沒農田,而交通運輸的困難更使瀉油村經濟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吳易雄利用從省里爭取到的項目資金,修建了13公里長的村級公路、3000多米長的機耕道和3800多米的排灌渠,改造冷浸田500多畝。
村上85%村民的能源使用主要是柴禾和煤炭,而液化氣、沼氣、電氣等清潔能源利用率不高。這樣既浪費木材,破壞植被,還很容易污染環境,甚至造成火災事故。吳易雄很快從武岡市能源辦爭取到沼氣建設項目,村民只需花500元,就可以造一口沼氣池。到目前為止,200多戶村民都享受到了這項實惠。
吳易雄還圍繞“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瀉油村建立了1個100畝連片雙季稻高產創建示范區、1個300畝連片金銀花、吳茱萸藥材基地,發展養兔專業戶、養雞專業戶和養豬專業戶6戶。
經過幾年努力,瀉油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域產業呈現多元化發展勢頭。特別是2014年,吳易雄和村支兩委班子共同引進企業投資5000萬元,利用村里2200多畝荒地,布局種、養、加工“一條龍”的生產鏈條,打造花海、林木、草地、四時水果、特色畜禽的休閑觀光農業,預期每年能為村民創收400萬元以上,就地解決200名村民就業,徹底改變瀉油村的傳統生產方式。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土地流轉工作,養殖場建設也已啟動。
“吳書記的一個口頭禪就是‘我們村’。”村支書劉孫易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那副眼鏡,吳書記跟農民沒什么兩樣,幾年來,他已經完全把自己當成了瀉油村的一分子。他經常走村串戶,為村民排憂解難,還開設了農民田間學校,常常來到田間地頭教授現代農業技術,親自指導村民種田,每次都有三四十人聽課,許多村民成了利用現代農業技術的一把好手。
在吳易雄的影響和指導下,瀉油村村支兩委班子的工作思路和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劉孫易撰寫的調研報告被第四屆湖湘三農論壇采納,109個農民代表中,他是獲獎的兩人之一,還被挑選為全國10名農民代表之一在論壇上發言。
吳易雄在瀉油村的改革試驗被灣頭橋鎮黨委書記尹放平稱為“鲇魚效應”,刺激了沉悶而傳統的農村固有發展模式。當了30年村支書的劉孫易更是感慨:“吳書記讓我們村的發展至少提前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