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網昭山站7月20日訊 “不要把經濟報道看成枯燥的事情,要用文學的筆法說經濟,這樣寫出來的經濟新聞才會有意思。”7月19日,《經濟日報》湖南分社社長、高級記者劉麟和大家分享了他的采寫經驗。
當天,昭山示范區宣傳部組織該區各部門(單位)通訊員參加由湘潭日報社舉辦的新聞業務專題培訓活動。《經濟日報》湖南分社社長、高級記者劉麟,《湖南日報》編委、全國百佳記者黃志堅為通訊員們上了兩堂精彩的新聞課程。
三氣+三度+三有=有滋有味的經濟新聞
上午9時,第一場新聞培訓由劉麟主講。他結合自己多年的新聞采訪和寫作經歷,從“三氣”、“三度”、“三有”等方面,給通訊員們講述經濟新聞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讓大家充分認識經濟新聞的報道價值。
怎樣提升經濟新聞的吸引力?劉麟從“大氣”、“土氣”和“文氣”三個方面進行了闡釋;如何拓展經濟新聞的影響力?他提出要在宏觀上有“高度”、中觀上有“厚度”、微觀中有“寬度”,要從局部看整體、從微觀看宏觀;如何增強經濟新聞的生命力?他提出要保證報道“有大勢”、筆中“有故事”、寫作“有感情”,看形勢、重數據、抓典型、爭上游。
劉麟說,新聞寫作要學會“借雞生蛋”,他以“簡政放權”的新聞熱點為例,提出要以小新聞反映時政熱點。他認為經濟領域與各行各業息息相關,記者要改變經濟新聞價值觀念,深度挖掘新聞線索,有效評估新聞風險,寫出有滋有味的經濟新聞。
政治觀+大局觀+新聞觀=創新創優的辦報魅力
“創新是創優的基礎,創優是創新的結果。‘新’是寫好新聞,‘優’是精益求精。”黃志堅認為,辦報的創新創優離不開強烈的政治觀、大局觀和新聞觀。他說,作為黨報記者,一是要有充分的政治意識,不斷加強政治學習;二是要樹立大局意識,做有深度、有角度、有廣度的新聞報道;三是要追求新聞價值,善于發現新題材、尋找新活動。
下午3點,第二場新聞培訓由黃志堅主講。培訓會上,通訊員們認真聽講、不停地做筆記。大家表示,在今后的采寫工作中,也要拒絕枯燥乏味的新聞觀念,不斷創新創優,提升新聞素養。
“這次培訓活動是自愿參加的,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區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提高全區通訊員的新聞業務水平,提升稿件質量,更好的服務昭山宣傳工作,今后還會經常開展類似的新聞業務培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