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家--羅杰斯 卡爾 蘭塞姆|Rogers,Carl Ransom
羅杰斯 卡爾 蘭塞姆(Rogers,Carl Ransom 1902―)
心理學家--羅杰斯 卡爾 蘭塞姆 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
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
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國伊利諾斯的奧克派克。是家中的六個子女中的第四位,父親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師,母親主持家務,同時也是位虔誠基督教徒??羅杰斯12歲的時候,全家遷至一個離芝加哥30英里的農場,在那里度過了他的青年期,由于嚴格的家教和繁瑣的家務,卡爾變得孤僻、獨立和自我約束。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學,選讀農業,后轉修宗教,1924年獲威斯康星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在此期間,他作為“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被選派到北京學習六個月,他說,他的心的經歷擴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對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礎觀念開始質疑。,同年考上紐約聯合神學院,二年后轉到哥倫比亞大學讀臨床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1928年獲文科碩士學位,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曾出任紐約羅切斯特“禁止虐待兒童協會”兒童社會問題研究室主任,羅切斯特兒童指導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為俄亥俄洲立大學心理學教授。1942年,他的《咨詢與心理治療:實踐中的新概念》一書問世。1945年,他供職于芝加哥大學,出任咨詢中心執行秘書。離開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學,任心理學教授。1946―1947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療:它目前的實施、含義和理論》一書,十年后《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的心理治療觀點》問世。
羅杰斯的突出貢獻在于創立了一種人本主義心理治療體系,其流行程度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實現的趨向,當由社會價值觀念內化而成的價值觀與原來的自我有沖突時便引起焦慮,為了對付焦慮,人們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這樣就限制了個人對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達,削弱了自我實現的能力,從而使人的心理發育處于不完善的狀態。而羅杰斯創立的就診者中心治療的根本原則就是人為地創造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氣氛,使就診者能在這種理想氣氛下,修復其被歪曲與受損傷的自我實現潛力,重新走上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心理康莊大道。
羅杰斯的自我論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和在基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人有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共同趨向。但他更強調人的自我指導能力。相信經過引導人能認識自我實現的正確方向。這成為他的心理治療和咨詢以及教育理論的基礎,自我指導理論起初是在心理治療和咨詢以及教育理論的基礎,自我指導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療經驗中得出的。他認為,精神障礙的根本原因是背離了自我實現的正常發展,咨詢和治療的目標在于恢復正常的發展。他的療法原稱非指示療法,后改稱來訪者中心療法。這種方法反對采取生硬和強制態度對待患者,主張咨詢員要有真誠關懷患者的感情,要通過認真的“聽”達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誠和諧的關系中啟發患者運用自我指導能力促進本身內在的健康成長。這一原理也適用于教師和學生、父母與子女以及一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又稱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他的心理療法今天在歐美各國已廣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論也頗有影響。
著有《來訪者中心療法》(1951)、《論人的成長》(1961)、《一種存在方式》(198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