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品牌,本來是一個市場經濟的概念,指企業掌握了核心技術,達到了本行業的高端水平。有沒有自己的品牌,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擁有了品牌,就意味著實現了低投入,高產出;擁有了品牌,就意味著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獲得了利益的最大化;擁有了品牌,就意味著取得了成功和榮譽。教育與品牌的結合,稱為教育品牌。教育品牌的建設和形成,標志著教育發展向高點定位、跨越發展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標志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形成了特色亮點,達到了較高境界和層次;標志著一個地區的教育事業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口碑,獲得了較高的認可度和美譽度。因此,在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打造教育品牌,是新形勢對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提升濰城教育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持續打造濰城教育亮點品牌,對于推進教育事業在新階段實現新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促進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方面的拉動作用,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加快濰城教育品牌建設,要把握高點定位、趕超跨越的工作基調,統籌規劃,重點打造,全面提升,力爭每一處學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每一位教師都要有自己的教學品牌,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適宜自己發展的教育,把濰城建設成為“理念超前、資源充足、發展均衡、質量領先、特色鮮明”的“教育品牌區.濰坊宜學城”。
一、統籌規劃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率先在縣(市、區)域內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著眼于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提升均衡發展水平。
一要建立完善中小學、幼兒園配套建設機制。加快實施《濰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規劃(2011-2020)》,嚴格落實規劃、國土、建設、教育等部門在城市住宅小區配套建設中小學(幼兒園)的責任。實行教育行政部門前置審核制度,由規劃部門與教育部門審核,確保每一處房地產開發項目在開工建設之前落實好住戶子女的就學學位,切實解決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對已開發但未配套建設中小學、幼兒園的住宅小區,堅持一區一策,盡快完善規劃,及時予以補建。
二要加快推進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要求利用3年時間,把中小學建設成為最安全、群眾最放心的地方。從我區情況看,校舍多建于上個世紀70、80年代,校舍狀況較差、安全標準達不到國家抗震(7+1級)設防要求,校舍新建和加固改造任務還非常繁重。對校舍安全工程,要全部實行項目化管理,逐一制定推進計劃,實行領導包靠制度,落實責任人,加大推進力度,力爭按期完成。
三要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要對照《山東省普通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多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加快配置師資、設備、圖書、教學場所等資源,盡快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確保到2014年全區所有中小學達到省定辦學標準,爭創山東省教育工作示范區。
四要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按照市政府《關于加快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的意見》,加快公辦幼兒園建設,每個街道(開發區、管理區)至少建成1處標準化公辦中心幼兒園;到2013年,城市住宅小區和農村社區全部按省定基本辦園標準配套建成標準化幼兒園,使幼兒園數量滿足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的需要。同時,要加強對幼兒園的管理,逐步提高公辦幼兒教師的比重。
在統籌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整體提升基礎辦學條件的同時,加快辦學體制改革,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具體采取以下三種思路和模式:
一是名校品牌輸出,集團化發展。進一步加快濰坊外國語教育集團發展,計劃5年內發展成為擁有2—3所分校的教育集團,10年內將濰坊外國語學校打造成為擁有5—6所分校的教育集團,以優質教育資源的不斷擴大,拉動區域內教育水平的均衡提高。
二是深化城鄉教育共同體機制,城鄉一體化。發展好外國語學校—望留中學根基教育聯盟、濰坊八中—軍埠口中學養成教育聯盟、濰坊五中—浮煙山中學高效課堂聯盟等特色教學聯盟。逐步探索統一聘任城鄉學校校長、統一調配城鄉學校師資、統一城鄉學校評價和管理的機制。
三是探索實行學區制,區域內均衡。擬取消單個學校的生源片區,幾處學校聯合成立學區,校舍、設施、校長、師資統一調配,組建成為一個大的學區,給學生上學更多的選擇權。這一改革涉及較多敏感問題,需要穩妥推進。還需要對有關學校片區的生源、師資、校舍狀況進行調研,進行可行性論證。
二、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培育濰城名師、名校長
一是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建立引進補充教師的長效機制,每年組織中小學教師招考引進工作,并且引進一批市教學能手以上的名優教師。在編制部門核定的總編制和人社部門核定的專業技術崗位內,按照班額、生源等情況具體分配各校人員編制和專業技術崗位,進行學校間人員調配,保持教師新進、退出數量基本平衡。
二是深化教師職稱改革。通過深化教師職稱改革,激發廣大教師立足本職崗位、刻苦鉆研業務的積極性。對業務水平高、工作業績突出的教師,實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對農村學校崗位設置體現出傾斜,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
三是加強教師培訓。按照全員培訓的原則,加快構建覆蓋全區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網絡。通過集中培訓、遠程培訓、校本培訓和以研代訓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大力加強師資培訓工作,實現中小學班主任一年一周期、教師三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師德素質等方面,對教師隊伍進行全面提升。
四是提倡教育家辦學。實施未來教育家培養計劃,建立完善校長的選拔任用、經費支持、培養培訓、評價考核、后備力量補充機制,引領全區校長攀登專業成長階梯——普通校長、名校長、教育家型校長,直到成為教育家。
三、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建設現代化精品學校
教育改革,改到深處是制度,制度改革的深處,必然指向教學改革、教育創新、個性品牌建設等深層次的問題。在落實市教育局提出的育人為本12項基本制度的同時,主要探索和推進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制度。
一是保障學校自主發展方面的基本制度。區委把“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列入了《濰城區深化經濟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項目》,確定了“完善深化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健全學校內部管理制度”“完善對學校工作的評價制度”等重點內容。對這些制度的建設,要結合學校實際、教育實際,穩步推進,重點突破。
二是提高教學效益方面的基本制度。繼續區域推進自主合作探究式高效課堂,鼓勵學校、教師探索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探索更加合理的教學評價制度,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學形式,實現“從知識傳授到問題解決、課堂灌輸到自主探究、從終點評價到過程評價”的轉變,促進教學效益的持續提高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三是促進學校品牌發展的基本制度。按照“發展個性、培育特色、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推動學校品牌建設走上制度化軌道。一要提升現有品牌,進一步提升我區已經形成特色并產生較大影響的“養成教育”“根基教育”“藝體教育”“時尚英語”“信息技術”“優質高效課堂”“校園文化”等教育品牌;二要打造新的品牌,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個性化教學法”評比制度、“宜學特色!闭故局贫取ⅰ八囆g節體育節科技節”競賽制度,引導教師提質量、引導學校創品牌;三要打造多樣化教育品牌,堅持“一校一品、一校多!,各學校制定個性化的校風、學風、教風建設制度,力爭每一處學校都要有自己的校園文化,都要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品牌。(作者系濰城區教育局局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