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點40分,第二節課已經開始。浙江師范大學附中高一年級的15個教學班,卻實行著兩種上課方式。有9個班級是以往按部就班的傳統班級授課制,而另外6個班卻打亂了班級建制,實行分層選課走班,所有必修科目都分了ABC三個層次,學生根據相應選擇實行走班上課。上一節語文課還是在一個班里的同學,下一節數學課就有可能不在一個班了。根據課時安排,第二節課實行選課走班的6個班排的全是數學課。記者分別走進了ABC三個不同層次的班級,發現雖然教學內容都相同,但教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表現卻有很大不同。水平比較高的C班里,老師講得很少,更多的是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學生的思維與課堂節奏明顯快一些。B班的課堂節奏慢一些,老師引導得更多。而A班的課堂上,老師則是以例題的形式帶著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據何通海校長介紹,該校于2012年秋季選擇了數學、外語兩個學科進行分層走班的實驗,實驗的結果成為2013年秋季6個班推進必修課分層選課走班的依據,而將近一個學年的實驗對比,也讓他們堅定了今年秋季要在高一和高二全部推行必修課分層選課走班的決心。
在浙江省,推行必修課分層選課走班實驗的不僅是浙師大附中一所學校,在全省啟動進一步深化高中課改的大背景下,如何使高中教育真正做到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省教育廳提出了“調結構,減總量,優方法,改評價,創條件”的高中課程改革新思路。在選修課選課走班經驗的基礎上,一些學校必修課分層走班的成功實踐,也讓其進入了浙江高中課改進一步深化選擇的視線。在前期4所學校實驗的基礎上,今年秋季,全省還將有16所不同類型的普通高中成為實驗的踐行者,這一行動將由省教育廳組織實施,并且提供相應的條件支持。
著眼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
杭州師范大學附中是被浙江省教育廳列為今年秋季開始加入實驗的16所實驗學校之一,但學校卻先于預期,于今年春季開學就在高一年級開始了實驗。說到為什么急于加入實驗隊伍,校長任學寶認為首先是理念的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而選課走班正是很好的方式。雖然選修課早已經實行了選課走班,但是占高中課時總量三分之二的必修課仍然按照齊步走的“行政班”教學,是制約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原因。記者所到的3所高中學校,校長的認識是相同的,即如何對學生在共同基礎之上做到因材施教、個性發展是改革的初衷。浙師大附中何通海校長說,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下,因為班級人數多,加之水平不同的學生處于一個班級之中,教學準備只能照顧中間的大多數,采取“以中間帶兩頭”的策略。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往往是一些各方面都比較拔尖的學生,留給其他學生的機會并不多,這樣就會出現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另外,教學還存在著一個效能問題,老師心中更多想的是分數,而照顧不到學生的不同基礎。事實上學生在學業基礎、學習態度與動機、學習習慣等方面存著的差異是巨大的,分層走班也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
這種探索得到了省教育廳的政策支持。浙江省教育廳于2012年發出的有關深化高中課改的通知中,提出了“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探索必修課程的選課走班,讓學生選教師、選課程進度、選修習年級”,目的就是促進高中教育實現因材施教,人人成才。
分層走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快慢班”
如何認識分層走班?進行實驗的學校給出的答案是,分層走班不同于以往的快慢班、實驗班等分班方式。浙師大附中高一年級主任陳炳偉認為,做好必修課的選課走班工作,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學生與家長的工作,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一改革的初衷,就會認為是快慢班。杭師大附中從2013年12月起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實驗準備,召開家長座談會、學生座談會是準備實驗的重要的一環。學校于2014年春季開學前,還專門發出了《致高一年級家長書》,向家長講明分層走班的意義與實施辦法,讓家長明白必修課分層走班不是為了分快慢班,而是為了尊重差異,最大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根據該校的方案,學生分班主要參考學生成績、學生意愿和學科備課組意見。同時,學生所在層次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分層標準,在學期的期中、期末學生可以申請調整層次,學校會結合學生學習的情況和學科備課組的意見進行調整,這就是學校確定的分層原則——“尊重差異與選擇,動態反饋與遞進”。
應政軒是浙師大附中高一(1)班學生,他的課表是數學B班,語文C班,外語B班,物理B班,化學A班,政治A班,歷史A班,地理A班。其中語文是從B班升到了C班,歷史則是從B班調到了A班,地理也是從B班調到了A班。他表示,這樣的調整是自己的意愿,在水平相同的班級學的效果更好一些。杭師大附中高一的一名學生,上學期是學校程度較好的實驗班的學生,而實行必修課分層以后,大多數學科仍在程度較高的班級,但也有部分學科調到了程度較低的班級。高一年級學生袁鵬說,自己的英語基礎不太好,沒有實行分層走班的時候,老師有時講得快,自己聽不懂,而分層以后,在同學都是與自己學習基礎差不多的B班,課上明顯適應多了。
浙師大附中高一歷史教師陳小偉任教基礎相對薄弱的A班,同時兼任高一(6)班的行政班主任。他說,分層以后備課目標性更強了,針對性更強了。對于他所任教的A班,他會更注重基礎和規范的養成,學生比較喜歡這樣的課堂。而在班級管理中也比過去的行政班思考的問題更多,比如作業怎么交的問題,由于學生分布在6個不同的教學班,他會任命6個學科小組長,等等。一位語文老師認為,分層走班的教學關注個體更多一些,這對學生的認知、自我管理與規劃能力發展都有幫助。如果說行政班的班級授課制教學是補短的教學,而分層走班的教學則是揚長的教學。
選課走班面臨學校的系統變革
在杭師大附中,記者拿到了一本題為“尊重差異與選擇”的冊子。這本小冊子收錄了學校選課走班的方案、選課走班任課教師考核條例、選課走班備課組考核條例、走班管理辦法、導師制實施方案、年級組長崗位職責、班主任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校長任學寶說,選課走班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操作,實際上面臨的是學校制度的重新建構。配合選課走班實驗的推行,學校研發了選課走班的信息化平臺,學生除了在這個平臺上進行選課之外,教師每天還要將學生課堂和作業情況輸入其中,方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同時,建立了各種新的管理制度,如在評價制度上,更加注重教學的增量評價,探索建立班主任和導師制相結合的學生管理制度,等等。
學校系統變革是進行必修課選課走班實驗的學校共同思考的問題。浙師大附中成立了課題組,以課題研究的形式系統研究推進必修課選課走班的方式;學校成立了學生指導中心,對班級管理與學生管理制度進行了重構;教學管理流程也與以前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行政、教學、成長導師、年級組、學生指導中心等多軌育人的態勢。而綠城育華學校則對學校的組織結構進行了扁平化改造,學校以年級組、委員會的組織方式,輔之以學分制和導師制等新的制度,保證了選課走班的實施。
相比剛剛開始的實踐,參與實驗學校領導們的思考走得更快一些。杭師大附中的任學寶校長坦承,在教室不變、教師人數不變的情況下,現在所能做到的仍然是“有計劃地”走班,還不能徹底體現出選擇性,下一步要考慮的是如何實現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而綠城育華學校,下學期將推出一個新的分層走班方案,在這一方案中改革將更進一步,學生除了選層次還可以選老師。
必修課實行選課走班,無疑對硬件條件及師資隊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方式是不是只有在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的普通高中才能實施?面對這一認識,浙江省教育廳要在今年秋季擴大16所普通高中實驗校,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研究不同類型學校必修課走班教學的機制。為此,浙江省教育廳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基教處副處長方紅峰認為,選課走班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這將成為浙江省高中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記者 趙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