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教育部全面啟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開局之年。回顧2013,鞏固新課堂建設的成果;展望2014,理清新課堂提升的思路。在新起點上推進改革,在改革中繼續探索。做好中國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主導者與領跑者,這是《現代課堂周刊》的使命與擔當。
回顧2013:從“改課”到“改學”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載體,課堂教學改革是實施新課改的主陣地,課改的重心必然是改課。
第一代課改,調整課堂結構。變傳統課堂的“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多學精教、以教促學”。
第二代課改,重塑教學關系。以杜郎口中學等“高效課堂九大范式”為代表,生進師退,充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重建教學關系、改變師生關系,由“教中心”向“學中心”、由“師為本”向“生為本”轉型。
第三代課改,改變教學意義。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關注課堂教學背后的教育思想及對學生生命成長規律的認知,從而有效破解“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核心問題。
2013年10月,由中國教師報主辦的“中國好課堂”系列展示活動在全國課改實驗區相繼舉辦。賽事采用“選手展課、評委點評、專家引領”的方式,通過現場課例,向參觀的教師呈現了好課堂樣本,昭示了新課堂的價值取向——好課堂是學生做主的課,是關注學生參與度、關注流程科學化、關注課堂生成性的課。
好課堂里出創新,好課堂里出個性,好課堂里出品質,好課堂里出經驗。“中國好課堂”系列展示活動的突出價值在于:重新確立了新課改背景下,好課堂的品質標準;展現了適合于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不同課時、不同學情的,且具有不同個性與特色的課堂形態;一批好課脫穎而出,為新課堂提供了范本與模板。
2013年,“改學”進入深水區,一些課改先鋒校的探索與實踐,彰顯了“改學”的顯著成效。
樣本1:河南省原陽縣陽光中學。
2013年11月,陽光中學舉辦第二屆“高效課堂學習節”,學校集中展示了8節創新課型。
1. 文言文展示課:嘗試了電視節目“成語英雄”與活動流程的嫁接;
2. 作文指導課:移植了最新課改成果——高效讀寫的經驗;
3. 新授課:在展示環節,采用“漂流瓶”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4. 實驗探究課:唱好了“實驗探究—分析驗證—展示檢測”三部曲;
5. 主題閱讀課:實現了漢語與英語閱讀的融會貫通;
6. 英語對話課:采用“同質分組、流動合作、表演對話”的新方式;
7. 單元復習課:創生了“復習—建構—遷移—講評—拓展”的新模式;
8. 試卷講評課,強化了“四步糾正法”(追因糾錯—復習糾錯—變式糾錯—跟蹤糾錯)與“雙反思”(學生反思、教師反思)。
陽光中學的課型創新,已經從“單一”走向“多元”,由“普遍”走向“個性”,由“環節”走向“細節”,由“表象”走向“內涵”,由“雷同”走向“風格”。這對全國新課堂走出“模式化”的誤區,具有啟迪價值。
樣本2:江蘇省昆山市前景教育集團。
前景教育集團將他們的課堂概括為“六級學習”:一級學習,以組為單元,根據學案進行獨學,學習對子將學情充分暴露在黑板上;二級學習,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對疑難問題進行組內解決;三級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組間群學;四級學習,班內解決不了問題,跨班走學;五級學習,整理學案、梳理知識、準備展示;六級學習,班內組間測評。
前景教育集團通過不斷還權,不斷放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則作為學習策略的設計者、學習過程的服務者,主要做好3件事:點燃、點撥、點化。
樣本3:安徽省銅陵市銅都雙語學校。
在銅都雙語學校,學生根據學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組合,教師不固定在某間教室,實行走班教學。
班級中的“導生”會自主主持課堂,教師則密切關注每一間教室里的學習狀態,根據情況,一個人或幾個人走進某一間教室,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
這樣的課堂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力、發展力、生命力的無限釋放,真正實現了生態型、生活化、生命性的最大共融。
樣本4:河南省新安縣五頭鎮尚莊小學。
尚莊小學的最大特色就是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與自我教育,著力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與學習品質的培養,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雙重解放。學校實行“錯位式管理”,教師不寫教案、不講課、不批作業,學生做教師的事,教師做校長的事。“錯位式管理”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學校真正把“相信學生作為第一師德、解放學生作為第一使命、利用學生作為第一資源、發展學生作為第一目的”。
展望2014:從“改學”到“改法”
縱觀2013年全國中小學從“改課”到“改學”的實踐,成效是顯著的,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新三觀”——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以學為本的教學觀、以生為本的學生觀,更加深入人心;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由“痛苦學”變成“快樂學”,由“孤獨學”變成“合作學”,由“單一學”變成“全面學”,新課堂煥發出一派新氣象,呈現出一派新生態;從課堂結構的調整、課堂關系的重塑、課堂流程的再造,到學習平臺的建立、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文化的創生,一個新的課堂秩序正在形成。
新課堂主張破解三大難題:一是學什么——學習目標,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二是怎樣學——學習方法,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去;三是學得如何——學習反饋,怎樣證明確實把學生帶到了那里。反思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發現,“怎樣學”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成為撬動新課堂改革的有力支點。
教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教,一面是學。所謂“改法”,一方面要改教師“導”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改學生“學”的方法。
導法改革:傳承與創新
學生高效的“學”,離不開教師科學的“導”。好教師能夠著眼于誘導,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著力于“引導”,讓學生變“死學”為“活學”;著重于疏導,讓學生變“難學”為“易學”;著手于指導,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導”的水平,決定著學生“學”的高度。
導法改革的基礎,是教師對教育規律的把握。支撐新課堂的理論很多,教師應該廣泛了解,特舉三例——
自主學習理論。這是美國教育家齊莫曼提出的。“自主學習”,即以對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的指導為基礎,選擇相適應的學習策略,從而獲得渴望的學習效果。齊莫曼提出“六維度”自主學習框架:為什么學、如何學、何時學、學什么、在哪里學、與誰一起學。這個理論正是第三代課改主張“無限放大自學”的理論基礎。
發現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發現是教育兒童的主要手段。發現法的實質就是要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按照自己觀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認識事物,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或者讓學生借助教師以及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親自探索、發現未知世界的規律性知識。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與促進者。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在新課堂中,教師的角色該怎樣定位。
群體動力理論。該理論由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創立。他認為:在合作型群體中,團體成員會形成積極的相互促進關系,可以相互啟發和補充,實現思維和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認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群體動力理論為新課堂中的“對學、群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此外,學習金字塔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等,都是新教師應該掌握的基本理論。
現代教育有兩大使命:一是發現學生,二是發展學生。新課堂的出發點是發展生命、提升生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能不關注學生的成長特點、認知規律與發展需求。學習的發生必須先滿足3個條件:第一,擁有認知的基礎;第二,擁有學習的動力;第三,擁有學習的環境。沒有這3個條件作為前提,再好的方法都是無效的,甚至是徒勞的。
相對于傳統課堂來說,新課堂是一個嶄新的課堂形態。由“教本”課堂走向“學本”課堂,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如何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如何讓課堂“動靜相宜、活實相生、導學合一”?如何實現“預設”與“生成”的動態平衡?如何讓精講與點撥起到指點迷津、撥云見日、畫龍點睛的功效?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來自于課改實踐,來自于課堂現場,來自于教師創造。
至于對于經典的被實踐證明是科學的東西,則要捍衛與傳承、借鑒與運用。以語言傳遞為主的經典方法,如啟發式、對話法等,至今仍不失為新課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本對話的方法;以引導探索為主的經典方法,如嘗試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創造教學法等,與新課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異曲同工之妙;以直接感知為主的經典方法,如演示法、演練法、直觀法、角色扮演法等,自然可以移植到新課堂的展示環節;以訓練為主的經典方法,如實驗法、遷移法、試誤法等,為新課堂的反饋環節拓展了新路徑;以情感陶冶為主的經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快樂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可以為新課堂植入“快樂、成功、和諧”的因子。
學法改革:普遍與個性
學法改革的第一要務,是找到學習的誤區。
很多學習不好的學生,往往不是智力不行,而是學習品質欠佳、學習能力不強。什么是學習品質?即學習必備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的信心、興趣、習慣、毅力、心情等。什么是學習能力?即支持學習的各種必備能力,如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能力等。
有研究者提出,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上會出現十大共性問題:學習無計劃、學習不定時、學習不定量、學習馬虎、學習不專心、不懂的不問、有錯不改、課前不預習、注意力不集中、不復習就做作業。學生只有戰勝了這些學習的“天敵”,才能步入“高效學習”的快車道。
學法改革的步驟是,先普及“通法”,再創生“個性化學法”。
優秀的學習方法是可以普遍運用的。以課改新成果——高效讀寫為例,學生何以在1分鐘內能閱讀幾千個漢字?這其中是有科學方法的:其一,是基礎訓練——注意力訓練、眼睛運動訓練、視野提升訓練;其二,是速讀訓練——線式閱讀、面式閱讀;其三,是綜合訓練——泛讀、粗讀、通讀、跳讀、選讀、掃讀等多種快速閱讀方式的綜合運用。
不同的學科,因為內容的不同而學法不同。例如數學學科的代數、幾何、統計、實踐四大模塊,每項內容都應該有與之相適合的學習方法。
“個性化的學法”是適合學生個體的方法。比如,有的學校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學法,于是在期末復習時,有學生就創生了“小小老師、七彩題庫、微型講座、自由考級”的復習方法,效果很好。
學法的改革,還應該以配套的機制作為保障:
1. 學校成立學法研究院或研究會,將學法研究納入教科研范疇。
2. 創設各種交流平臺,促進學法的分享、增值與輻射。
3. 用學生名字為其創造的學法冠名,甚至申報“發明專利”。
4. 評選學法研究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小院士。
5. 出版校本《學法寶典》。
6. 舉辦學校“學博會”,推廣先進學法。
課堂教學,永遠是“教師、學生、學材”三大要素的相互對話與共生共長。課改的重點是改課,改課的重點是改學,改學的重點是改法。沿著“改課—改學—改法”這條路子走下去,一定能將新課堂建設引向新的領域,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夏書芳,系河南省新安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