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兒,女,來自銀川,在北京辦著一所名叫巴學園的幼兒園。
李躍兒從畢業之后就開始了美術教育工作,后來雖然調到文化單位,成了職業畫家,但仍然利用周末繼續從事這一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她慢慢發現,大多數孩子都有問題了,他們不能真正地領會藝術,而只能學技術。“技術在痛苦中逼著也能學會,但藝術,孩子如果是痛苦的,就學不了。”她開始幫助這些學生,同時也把她的發現告訴家長們。
家長們慢慢地認同了她的理念,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孩子的學校和幼兒園是有問題的。他們不愿再把孩子送回那樣的幼兒園,有人建議,我們平時也把孩子送到你們這里來吧。于是,李躍兒去買了20張床,辦起了一個全天的兒童之家,那是2003年。
但在銀川,李躍兒的兒童之家根本無法生存,辦一年賠一年。她當然可以放棄兒童之家,做回她的“瀟灑的、瘋狂的”畫家,靠賣畫來過上安逸的生活。但她和孩子們在一起,已經體會到了巨大的幸福,這種幸福讓她無法舍棄。而且,教育之路上的探索,有很多問題讓她感到疑惑。于是,她就想,去北京吧,在文化中心總可以找到一個圈子來幫助我吧。
2004年,李躍兒來到北京,辦起了她的兒童之家,也就是現在的巴學園。
現在,李躍兒是教育部“十五”規劃“家園共育365”重點科研課題組專家組成員,中央電視臺簽約育兒專家。
巴學園的獨特之處
沒有非常規矩的授課形式,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融入集體還是游離于集體之外,充分肯定孩子的個性。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不過他們所擅長的不一樣而已。并且孩子們提到的每個要求每個困惑都能到得到重視和解答,沒有回避或者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