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以育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作為人才培養的高地,大學理應以服務國家為使命,積極回應時代發展要求,在素質教育方面凸顯人才培養的五大功能。
(一)培養昂然向上的精神氣質。大學教育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責任的承擔者、社會發展的支撐者。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就要引領學生將自我人生價值與社會發展進步相契合,即精神境界的提升。
大學是有理想的地方,是讓學生感覺到精神境界升騰的地方。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在2008年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說:“只要民族沒有復興,我們的責任就沒有完成,只要天下還有貧窮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貧困中,只要天下還有苦難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苦難中。”大學就是要將崇高的社會理想和歷史責任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以社會精英的境界觀察和審視自己所屬的這個世界和時代,形成和樹立自己的社會理想和歷史責任。所以,評價一所大學,除了可以量化的論文、專利、成果,還要看這所大學的精神狀態。
(二)培養宏闊多元的認識視域。文化構成了人類社會經驗的廣泛性、構成了社會現實和個體活動的基礎。學生對文化掌握得越豐富,對社會發展的感受力就越準確,對世界多樣化的存在就越理解,走向社會的信心就越堅定。作為文化傳承和文化創造的場所,大學應集合多樣化的文化資源,讓社會與文化在這里聚合薈萃、科學與人文在這里交相輝映、歷史與現實在這里匯集交融。學生在此涉獵百科、縱橫文理,了解和把握人類社會的重要思想和成就,把握和理解人類社會的經驗和智慧,猶如在時空隧道中穿梭和轉換,并在比較和擇取中慢慢內化為個體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煉就應對各種環境變化的能力。這種多元的文化體驗,不僅可以開拓寬廣的視野,而且可以達成“萬物皆備于我”之目的。
(三)培育清明淡定的人生涵養。從教育規律看,當一個人在清明淡定人生涵養尚未養成的時候就步入社會,極易讓社會的快節奏所擠壓,為社會的復雜性所迷亂,被社會的多樣性所淹沒。
為了避免學生過早地被社會繁雜瑣事所煩擾和社會不良風氣所影響,大學理應以一種“矜持和執著”,守護相對寧靜的校園環境。用中國人民大學紀寶成校長的話說:保持寧靜是大學的本質要求。寧靜就是在社會的劇烈流變和喧囂浮華中保持“置身閑暇”的狀態,讓大學擁有一個消除許多糟粕,略去許多復雜因素的寧靜校園。這也是《大學》里所說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四)提供理性道德的體驗情境。在以道德為價值基礎的社會里,只有具備良好道德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生活”。教育之目的在于培養“身心且善且美的人”,用孔子的思想表達是“求仁得仁”,用蘇格拉底的思想表達是“學善為善”。
大學學習過程中的道德體驗是人生成長中的重要時期,因此,為其營造理性道德的體驗情境尤為重要。理性道德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包括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二是對社會的認同,包括秩序、紀律、約束、公共精神;三是對人類社會一般倫理要求的認同,如誠實、善良、公正、禮儀等。可以說,理性道德構成了我們實現理想的基礎,理性道德是精神境界的基礎,精神境界是理性道德的升華。“厚德載物”就折射出其中的深刻蘊涵。
(五)筑牢立足社會的專業基礎。現代社會是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如欲立足未來發展,就要求諸專業能力的提高。但是,專業基礎的培養并非技能培訓,大學更應關注對學生理論思維的培養。理論是抽象的,其意義在于對一般事物進行普遍性的解釋和對各種現象發生的預測。因此,理論往往是用非現實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就是說,理論雖然不能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但卻能給予學生以啟發。理論思維的養成對專業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之,大學承載著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的歷史使命。通過凸顯人才培養的五大功能,讓大學真正成為學生成長中最富有積極意義的生命體驗,讓大學真正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應許之地。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