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泰戈爾筆下的名句。
之所以提及這段詩句,是想探討一個盡管已經討論許久,卻似乎仍然“難解”,甚至“無解”的命題:補課,孩子不能承受之痛。
就在這個即將過去的暑假,各地依然“上演著”孩子們穿梭、奔波于各個補習班、培訓班,孩子室內上課,家長太陽下“陪烤”的“悲喜劇”。
這是7月19日,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網站上公布的一則交通提示信息:“暑假來臨,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紛紛開班。尤其是周末,部分橋區受補習班集中影響,成為交通熱點地區。補習班相對集中的地區主要為西三環新興橋區和北三環聯想橋區。車多時段主要為周末上午9時至10時,下午15時至16時。”
這是一份屬于一個5歲孩子的暑期課程表:“周一至周五,幼兒園暑托班,學寫字、圖畫、數學、英語、唱歌、舞蹈;周六上午參加游泳班,下午是鋼琴家教‘一對一’上門輔導;周日上午上鋼琴班大課,下午是英語口語提高班。”
90多年前,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呼喚把孩子從封建禮教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幸福地度日,吶喊震撼了中國大地。
7年前,前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撰文《又該吶喊“救救孩子”了》,呼吁將孩子從沉重的學業負擔壓力下解救出來,讓孩子們擁有幸福的童年,再次發出沉痛的吶喊。
這份吶喊,讓人揪心,那是因為孩子們承受的壓力,讓人心痛。
幾年前,石家莊某中學曾運用華東師大心理學系的心理健康診斷檢測表對初一學生進行心理焦慮傾向測試。結果表明,參試學生高焦慮者達44. 8%。其中,焦慮傾向最嚴重的項目為學習焦慮,高達56. 4%。繁重的課業負擔、心理負擔,已經壓得孩子漸漸喘不過氣,有的孩子甚至已在潛意識里厭學,懼怕家長,拒絕長大。
盡管教育主管部門一再三令五申,禁止學校辦各種培訓班、補習班,盡管各媒體一再倡導理性的教育方式,提倡家長為孩子減負,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用各種補習和培訓將孩子的暑期占滿,仍然是很多家長孜孜不倦的“追求”。為什么會這樣?
固然,家長有家長們的苦衷和委屈,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夠起步更早一些,進步更快一些,希望孩子們用辛苦的付出獲得“先苦后甜”的生活。
但是,家長們在為孩子們規劃教育軌跡的時候,不能忘記這樣的理念:最好的教育,是為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人的發展應當是教育者關注的起點和終點,教育應該是通過課程的浸潤使學生內心世界變得豐富而有追求。
這樣的共識應當形成:在國家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在教育主管部門努力踐行教育均衡,并已經取得了相當成效的時候,每一位家長、每一個家庭,都應自覺成為教育這個大的系統工程當中傳導正能量的小單元,以己之力,不助長補課、培訓之風,助推理性的教育理念。
“花為什么謝了呢?我的熱烈的愛把它緊壓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謝了。琴弦為什么斷了呢?我強彈了一個它不能勝任的音節,因此琴弦斷了……”期待在科學的教育理念之下,每一朵花都開得嬌艷,每一把琴都音色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