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好幼兒園,不一定非得購買所謂的先進、時髦的玩教具。幼兒園若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身邊的幼教資源,就可以走出一條低成本、高質量的辦園之路。
低成本也能辦出高質量幼兒園

低成本、無污染的材料,都是游戲和動手操作的最佳玩具。禹天成 繪
1.用本土化材料創設幼兒園環境
環境是兒童發展的支持和保障,環境的創設需要大量的物質和人力資源。我們該如何挖掘和利用有限的物質資源,使環境的價值真正體現在兒童的發展之中?
合理設計,積極創設幼兒自主活動空間。兒童活動需要空間,而幼兒園的空間又是有限的。我們積極尋求利用和整合幼兒園有限的空間,盡量做到根據環境條件的獨有格局進行設計,努力為幼兒提供充分的自主表現的機會。幼兒園活動室面積不夠大,為了保證幼兒的活動需求,我們在幼兒園原有空間條件下開辟了 “公共區域”,這不僅提升了空間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推進了兒童社會性情感的發展。我園的“公共區域”經歷了同齡班、混齡班、全園互動三個階段,實現了從單一到融合的環境共享、從班級到全園的互動整合。我們還在公共走廊上精心設計了許多棋類、體育、“編辮子”、“喂食物”等動手操作的游戲,大大提高了公共區域的利用率。
精心布置,將平面空間向立體空間延伸。由于活動室配套不齊全,沒有衣帽間,給幼兒和家長、教師都帶來了很多不便,我們設法將平面的空間向立體空間延伸。我們在大門內側凹進去的部分做了一個衣帽柜,在上面掛上許多衣架,老師在衣架的旁邊貼上了孩子的學號,大大拓展了原有的空間。幼兒園的自然角更是呈現出勃勃的生機:用彩帶懸掛在窗柵欄上的可樂瓶中種上了蠶豆,迎著陽光生長著,幼兒在觀察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植物生長的向陽性特點;蘿卜、芹菜等放在塑料瓶中懸掛于窗臺上,根須的生長一目了然。聰明的教師還利用空間對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一根根彩帶系上了幼兒自制的盒子娃娃,用夾子夾上了幼兒的美術作品,更有“星空書吧”讓幼兒自由自在地選擇愛看的書,暢游在快樂閱讀的海洋里。
創造使用,將本土化生活材料引入區角活動。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各類高檔玩具材料琳瑯滿目,進口的、價格不菲的游戲材料也開始涌向幼兒園。但這些真是兒童發展的需要嗎?我們經常說要把最好的東西給兒童,那么什么是最好的呢?僅僅是物質上的高檔嗎?我們認為,實現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必須充分開發和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使之成為實現高質量幼兒教育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和人力條件,并引領教師樹立“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樸素的資源觀和價值觀。
因此,我們把自然資源如竹子、稻草、石頭,把孩子們日常隨處可見的瓶子、盒子、豆子、大米等一一請進了活動室。這些安全、衛生、低成本、無污染的材料,在老師們和孩子們的眼里都成了游戲和動手操作的最佳玩具:大小不一的石頭,在數學區就是排序的操作材料,在創意區則成了造型藝術,在音樂區又成了小碰鈴,在體育區更是孩子們練習跳躍的好器材;每天可見的大米搖身一變,成了彩色米粒,既是美工區裝飾相框的好材料,又是喂“瓶子娃娃”的好食物。
在我們的主題建構游戲中,隨處可見這些利用盒子、罐子創作的作品。每一樣物品都在孩子們的手中變廢為寶:用箱子搭建的“機器人”、“高樓大廈”,牛奶盒子變成了火車,一次性塑料碗變成了路燈,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的不僅僅是游戲的快樂,而且真正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喜悅。
2.把幼兒園的優質資源拿出來共享
低成本的要義是花最少的錢,出最大的效益。幼兒園優質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有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在“低成本、高質量”的理念下,我們采用的方法是:
一是物質資源共享。物質資源包含教師資源、幼兒資源兩部分,教師資源主要有課程類(各種課程理論,課程活動設計,配套的課件以及聲像文件)、書籍類、應用軟件類等。幼兒資源主要有游戲類、幼兒課件類、幼兒圖書類、動畫片類、音樂歌曲類等。
在我們這里,教師制作的動畫課件由專人負責,并結合源文件進行打包儲存,建立備份,保存到相應的文件夾。第一輪教師使用后,第二輪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班的年齡特點、發展現狀對課件進行重新調整,這樣避免了重復制作的費錢費力,但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幼兒園的優秀活動設計也以建文件夾的方式進行電腦存儲,教師可在查看后對設計進行重新調整。
我們盡量將幼兒的操作材料塑封,并剪去尖角,在確保塑封材料安全性的前提下進行保存,每學年結束,將材料傳遞給相應的班級,達到共享的目的。我們非常注重資源的合理重復使用。二次甚至多次使用,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使用,這樣既能節約成本,又能使教具、材料在每一輪使用中為促進幼兒的發展、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輔助作用。
二是人力資源的共享。人力資源指幼兒園的教師資源。所謂教師資源共享,就是要打破幼兒師資管理中的自我封閉狀態,改變教師分布不均勻、結構不合理、人員不流動的現狀,充分挖掘幼兒園中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潛力,合理安排他們拿出部分時間和部分精力到其他班級去兼授課程、指導教師、合作教研,幫助那些層次較低的教師提高教學和教研能力。人力資源共享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年級組師資共享。年級組的學科骨干教師在全面了解兩班幼兒的學習、發展情況下,從幼兒發展出發設計教學活動,并分別在兩個班組織教學,同時指導平行班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這樣,既打破了思維定勢,加強了教師間的資源共享,也促進了教師整體性的發展,為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全園師資共享。我園有一位寧波大學外語系畢業的英語教師,從事幼兒園英語教學5年,所教幼兒英語水平發展顯著,深受幼兒和家長的喜愛。幼兒園安排她一周3天時間到全園其他班上英語課,組織幼兒園的英語教研活動,其余時間在自己班教學。這樣的“柔性流動”其實是一種互動雙贏的過程。
3.合理開發利用身邊的家長資源
我們知道,優秀家長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育兒經驗,是幼兒園有效的教育經驗來源;家長不同的知識與職業背景,可以為幼兒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家長的閱歷與經驗,也可以為幼兒園的管理提供決策參考。有效挖掘利用家長資源,是實現低成本、高質量辦園的重要途徑之一。
利用家長資源引領孩子在生活中積累經驗。過去的家園合作比較簡單地定位在家長對幼兒園物質材料的支持、幼兒在園情況反饋上,沒有過多地考慮如何利用家長資源參與幼兒園的教學,讓家長成為學習者與教育者。在主題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家長、家庭的資源,將每個主題告知家長,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的學習中來。如主題“春天來了”,幼兒與家長一起認養、觀察、記錄植物生長情況,并與其他孩子一起分享成果、交流經驗,孩子從中獲取的是鮮活的生活經驗,這樣的教育難道不是高質量的嗎?此外,我們按家長的特點,結合園本主題目標,分層設立“社會職業、生活技能、科學自然”家長助教團,借助于家長不同的職業、經歷、愛好特長等教育資源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為孩子們接觸社會、積累生活經驗帶來便利,讓孩子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感到耳目一新,給孩子活生生的體驗,真正實現生活學習的教育真諦。
利用中心家庭活動組為幼兒提供生活交往空間。獨生子女交流、交往問題已成為一大社會話題。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生活交往、同伴交流的機會,促進幼兒社會性能力的提高,我們利用家長資源,以中心家庭活動組的形式開展社會交往活動,為幼兒提供社會性交往、交流的機會:組織“小伙伴旅游團”、“親子參觀團”、“家庭接待團”等,增進家長間、同伴間的情感交流,充分發揮家庭主體性,提供幼兒園所不能比擬的活動空間,增加幼兒接觸社會、接觸不同人群的機會,拓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陽光藝術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