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已經喊了十幾年,為什么至今減不下來,反而越演越烈?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原因,也有教育內部原因。
社會原因是,教育是社會分層的基礎,特別是當前社會分配差距太大,因而社會的激烈競爭轉移到了教育上,家長總希望子女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名牌大學;從群眾觀念心態上來講,重學術輕技術、重干部輕職工的思想根深柢固,再加上分配制度不公,造成了追求高學歷的群眾心態;這種群眾心態又反逼各地官員片面追求升學率,把它作為政績指標,再把這個指標壓到學校和教師身上,最終壓在學生頭上。
從教育內部來講,主要原因是發展不均衡,造成擇校成風;其次是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落后,許多教師不相信也不會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育質量,只是依靠增加練習,增加作業來提高考試的成績;高考、中考指揮棒及各種評價制度像達摩克利斯劍懸在頭上,使得教師不敢改革創新;同時,長期以來在教育制度設計上,重普教輕職教也是造成教育過度競爭的原因。
無論是社會原因還是教育內部原因,都有教育觀念和制度設計兩個方面的制約。教育觀念的改變是緩慢的,是潛移默化的,不可能靠行政命令或者說教宣傳來解決,必須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才能解決。因此,制度更新就是減負的關鍵。
要真正減負,需要在制度更新上下功夫,全社會努力,綜合治理。
第一,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的力度,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上架起“立交橋”,取消職業學校的中考和高考,實行注冊錄取,同時加強職業院校的領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起點工資。采取這些措施來吸收青年上職業院校,減輕考試壓力。
第二,盡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用非常規的辦法改造薄弱學校。例如選調名校長和優秀教師到薄弱校任教,在薄弱學校實行小班化教學等改革舉措,迅速改變學校的面貌,使家長對學校有新的印象,建立新的信任。
第三,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特別要樹立良好的師德,關愛每一個學生;改善教育教學方法,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和家長溝通,讓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了解學校的發展,增加家長對學校對老師的信任感,減少擇校的壓力。
第四,改革評價制度,用發展性評價來評價學校和教師。條件差的、生源差的學校有了進步,就要加以獎勵,職稱評定、獎金等向這類有進步的學校傾斜。
第五,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以各種競賽和獎勵為入學的條件,規范各種競賽和評獎活動,規范校外補習教育市場,取締偽劣的教輔材料。
總之,只有學校有了改善,教育發展趨于均衡,教育質量有了提高,學生有了多種渠道的出路,家長的觀念才會改變,社會心態才能趨于平穩,學生的學業負擔才能減下來。(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顧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