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北大青鳥:青鳥為高考落榜生添“一把柴”
編輯:中國教育品牌網 發布時間:2012/3/30 14:13:52
- “屏息停博八千跳,借來七彩架心橋,安得增壽五十載,相伴后生到地老。”這是陜西著名民辦教育家、西安翻譯學院創始人丁祖詒教授生病住院期間賦的一首詩。丁祖詒教授于3月12日13時50分時因病去世,終年73歲。
據悉,20年前,丁祖詒教授率先提出了“第二個希望工程”的理念。他認為,救助貧困孩子上學是“希望工程”。讓高考落榜生走進大學進行深造,成為技術人才,這就是“第二個希望工程”。丁祖詒說:“高考落榜生猶如燒到七八十度的水,再添一把柴,他們的人生就會升華”。這一理念,為13萬高考落榜生開啟了新的人生起點。經過將近10年的拼搏創新,丁祖詒創建的西安翻譯學院已畢業了十幾萬復合型人才。
擁有15年教學經驗,已經培養45萬學員進入IT行業的北大青鳥,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丁教授提出的“第二個希望工程”理念。尤其是位于中關村大街的北大青鳥中關村校區,其良好的口碑、高達98.8%的就業率,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學員。
參加中關村北大青鳥ACCP課程的學員,無需專業的計算機教育背景,無IT基礎人士,只要年滿18周歲,具備較好的學習能力和意志力就可以報名參加學習。經過三個階段的認真學習,學員們就能全面掌握軟件工程師、軟件項目經理的必備技能。
丁祖詒教授還提出“三個半瓶子醋”理念,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所謂“三個半瓶子醋”,是指“專業+第二專業方向+技能” 的復合型涉外人才教育模式。這一模式打破了普通高校單一專業的常規,豐富了教學的內涵。而北大青鳥中關村校區在實際教學中也有類似于丁教授的教學模式,不同的是該校區采取的是“學歷+技能+經驗”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員們的理論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員們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由于在北大青鳥“學士后”課程內容中,非常注重選擇“核心技術”和“核心應用”,因此,課程難度、深度有別于一般軟件工程課程,從這一點上來說,學士后是區別于“入門級”課程的“專業級”課程。“學士后”不再滿足于僅僅讓學員實現功能,而是根據大學生特點,加入了設計思想的鍛造。這充分說明:“學士后”瞄準的是使學員未來成為企業中的核心崗位,而不是邊緣崗位。學士后區別于傳統的線性學習內容組織,技術學習更適合采用“隨用隨學”,“所用即所學”的方法來組織,“學士后”依托平臺優勢,實現這樣的學習內容組織,讓學習跟隨“應用”產生鏈式反應,提高了學習效率,為今后從容就業打下基礎。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希望北大青鳥中關村校區在面對嚴峻的就業浪潮中,不斷改革創新,為社會培養更多的IT人才,為更多在求職路上遇到困難的學子們開啟新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