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兩位浙江學子王哲(左)和張浩然。一個數學曾考70分,班主任說“我見過太多天才,他不算是”;一個平時愛看美劇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都是神童嗎?
前不久,13歲女孩陳舒音考上浙江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的新聞,讓超常教育的爭議再起。
9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發布2018年少年班招生辦法,面向全國招收2002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優秀高二(含)以下學生。
而在今年的招生中,有兩名浙江籍新生,王哲和張浩然。
中科大的少年班肇始于1978年,到今年已是第四十一期。
中科大對少年班歷來低調,而這也使得少年班在外人眼中愈顯神秘。
錢報記者走近中科大少年班的兩位浙江學子,回溯他們的學習經歷,還原爭議背后真實的求學路。
未成年的他們是否能夠適應大學生活?旁人口中的“天才”,在同學、師長、父母眼中又是怎樣的少年?
家長:真的是湊巧了
兒子考進了少年班,王哲的父親卻顯得有些不好意思,連連說:“湊巧,真的是湊巧。”
他說“湊巧”,是因為兒子提前一年上幼兒園,年齡剛好符合少年班的錄取門檻。
此后王哲的求學路幾乎是按部就班,既沒有跳級,也沒有展露特別的天分。“他從小學到初中,別的家長都要求小孩考100分,我覺得差不多就行了。”王爸爸說他對兒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快樂成長,享受童年”,所以上補習班這樣的安排從未出現在王哲的學習里。為此,王哲還曾經吐槽過父親的“放養政策”。
那年王哲剛轉入溫州育英國際實驗學校小學部,第一次數學考試,王哲破天荒地考了70分。“回家后眼淚汪汪,說他這輩子都沒考過這么低的分數。”即使升入初中,王哲的成績大多數時候徘徊在班級20名上下,王爸爸笑說,“他還埋怨過我,說‘爸,你不給我報補習班是不是為了省錢’。”
父母從未想過王哲會考上中科大少年班,事實上,直到高二開學前,王爸爸對中科大少年班的認識幾乎是零。甚至報名后,王爸爸也未將這事放在心上。不止王爸爸,當時正忙于物理競賽的王哲對此也沒有很上心。直到高考前一周,當王爸爸問起兒子的復習情況時,正在長沙備賽的王哲答復還是“書都沒帶,不復習了”。
未曾想,就是這么一個6月3日才開始準備高考的學生,最終殺入了全浙江僅有2人入圍的中科大少年班復試。
“你們跟黃老師談談吧。”王爸爸建議錢江晚報記者去見見王哲的班主任黃強,“黃老師對他的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