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對家庭教育帶來的挑戰毋庸置疑。雖然它已成為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仍有不少家長“談網色變”,在新技術面前束手無策。在這樣的轉型時期,父母應該如何利用新技術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讓孩子與網絡良性共處?
7月19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現代教育報》主辦的 “轉型時期的親子關系構建”家庭教育主題論壇在北京舉行,知名教育專家、北京中小學校長及家長代表齊聚一堂,從一線教育實踐經驗出發,探討了互聯網時代的高質量親子陪伴形式,助推家庭教育全面轉型升級。
今天 騰云為大家推送轉型時期親子關系系列的第三篇,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云曉老師的發言。孫老師認為,構建新型親子關系,要建立雙向模式:擔負教育孩子的責任,并積極向孩子學習。

孫云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中
國發生了很多變化,從最初的傳播方式和學習方式,到現在的代際關系。過去長輩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今天也不一定適用。因為在新科技和新事物面前,青少年“走過的路”,可能比他們的父母要多。
這種現象在人類學上叫做后裔文化,或者反哺文化,它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因此,我認為構建新型親子關系時,要建立雙向模式:擔負教育孩子的責任,也要積極向孩子學習。
從古至今,中華文化的教育理念一直強調家長的責任,例如《三字經》中的“子不教,父之過”。當今,我們說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都在強調家長在教育中的主體責任。
在向孩子學習方面,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使用博客、微博和微信的時候,都需要年輕人的幫助。現在,我的微博粉絲有五百多萬,都要歸功于女兒幫我開的賬戶,她做我的“技術總監”,這些都是向孩子學習的結果。我覺得向孩子學習不是成年人的無能,而是成年人睿智的表現。

20多年前,我們在青少年研究中心,就代際關系的變化做過一個課題,提出向孩子學習,后來也出了一本專著《向孩子學習》。
書中提到了現在孩子所具有的一些品質,比如平等觀念。這里有個很有趣的例子,今年上半年我們邀請學者朱國平到一個文化節論壇演講,演講中他提到自己小女兒的故事。他新出的一套書中,描述了和小女兒的對話,有一天小女兒跟他這樣說:爸爸,你這本書不應該寫朱國平著,因為你里面寫了很多我的話,你應該寫朱國平和我著。朱國平愣了,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居然有這種平等意識。
這可能也代表了現在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強烈意愿,也是過去家庭教育容易忽視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這些想法,很難扮演好老師的角色。
此外,在開導孩子時要用積極、鼓勵的方式。如果孩子因為數學沒考好,喪失了對學數學的信心。父母該如何開導孩子?
第一種,全盤否定:“真笨”,“你算完了,數學都學不好,將來掃大街,喝西北風吧!”
第二種,消極解釋:“孩子,別難過,你爸媽就沒有學數學的細胞,咱家都沒有數學細胞。”
第三種,積極解釋:“孩子,你能學好數學的。這次是沒做好準備,做的練習題少。下次努力肯定能考好。
消極解釋就是當看到孩子缺點的時候,把它解釋為是永久的、不可改變的、人格化的。而積極解釋則把它看作是暫時的、可以改變的、非人格化的。
對比三種教育風格顯而易見,積極解釋更能激起孩子學習的動力,對他的成長也更有利。
總的來說,我覺得要確立這樣的觀念,我們一定要把教育孩子和向孩子學習結合起來。可能這是我們在轉型時期最需要把握的一個點。2015年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發現,全國只有不到10%的父母學習過兒童權利的相關知識,對有關兒童權利的法律文件更是知之者甚少。
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我們這個研討會能夠起到啟發大眾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