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總結朝陽區“十四五”教育發展成效,助力“十五五”教育事業高質量推進,進一步提升骨干教師國際化素養與教育創新能力,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北京市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主辦、上海市滬江進修學院承辦的“朝陽區骨干教師國際素養提升高端研修班”成功舉辦。來自區內各中小學的48名骨干教師齊聚申城,以專題講座、校際參訪、實地研學、互動研討等多元形式,沉浸式探尋教育創新路徑,為朝陽教育國際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開班儀式上,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副院長曾志偉發表講話。他強調,本次高端研修是朝陽區立足教育高質量發展全局,精準對接新時代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的重要舉措,旨在通過前沿理念引領與實踐經驗分享,培育一批兼具中國心、國際范、未來感的教育骨干力量。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楊曉菲老師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表示,全體學員將以飽滿的熱情、務實的態度投入研修中,主動吸收先進教育成果,積極探索教學革新路徑,力爭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研修期間,教師們走進上海青浦區世界外國語學校與上海林國榮學校,近距離感受不同教育模式的創新活力與育人溫度。
上海青浦區世界外國語學校構建的“4+1+X”課程體系令人矚目,通過每周四天分科教學、一天主題式課程與個性化拓展課程的有機結合,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其超學科探究單元以六大主題為框架,依托概念驅動式學習整合學科認知,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上海林國榮學校則以“教育價值洼地”為定位,專注服務于傳統教育體系中受挫的“非學霸”群體,通過PBL項目式學習與獨特的“導師制”,聚焦學生心理健康與個性化成長,生動詮釋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初心,為教師們帶來關于教育公平與個性化培養的深刻啟示。
本次研修邀請了多位國內外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帶來多場高水準專題講座,為教師們搭建起理念更新與思維碰撞的平臺。
華東師范大學陳向東教授以《基于AI大模型的學科教學》為題,系統梳理AI在教育領域的六大應用場景,包括教學資源生成、作業與評估革新、課堂分析、閱讀教學轉型等。他提出,新時代教師需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AI協作引導者”,熟練掌握提示工程、內容生成等實用策略,并通過ACE框架推動學習模式從信息記憶向信息管理、深度提問、跨域連接轉變,為AI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提供了清晰路徑。
赫爾辛基大學博士劉曉緒在《全球視野,本土行動:芬蘭教育經驗的批判性借鑒與教師自主發展》報告中,深入解析芬蘭教育成功的核心要素,包括尊師重教傳統、信任文化、公平理念、高素質教師隊伍與高度教育自主權。她重點介紹了芬蘭“現象式教學”以真實問題為核心、打破學科界限的教學模式,并強調“批判性借鑒”的重要性——芬蘭模式雖難以直接復制,但其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公平的資源分配方式與跨學科教學方法,對我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上海師范大學孔令帥教授從全球教育趨勢出發,將教師角色重新定義為“有價值的專業工作者”,提出教師專業發展需筑牢知識與技能基礎、培育同行評價與合作文化、提升職業聲望與地位三大支柱。他引用顧明遠先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的教育箴言,為教師們的專業成長指明了方向。
華東師范大學鄭太年教授在《國際視野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講座中指出,傳統“授受主義”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他提出P-TRIP教學模型,以“探究”與“產出”為核心,依托“思維”與“閱讀”為支撐,融入“同伴學習”形成完整學習閉環,并強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課程體系、學習方式與教學評價的協同變革,實現從“選優”到“育優”的本質轉變。
除校際參訪與專家講座外,教師們還走進上海滴水云廳規劃展示中心,實地感受臨港新片區“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發展格局。這座以“湖中云,云中城”為設計理念的建筑,生動詮釋了“開放、創新、未來”的城市發展理念,為教育創新提供了鮮活的現實參照,進一步拓寬了教師們的教育視野與思維邊界。
11月3日,研修班舉行結業儀式。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曾志偉副院長和對外交流培訓中心侯凱副主任為教師頒發結業證書。侯副主任作活動小結,他充分肯定了老師們在研修期間展現出的積極學習態度與良好精神風貌,希望能夠將本次研修所學、所思、所悟轉化為實際教學行動,帶回各自的教育教學崗位,真正轉化為推動學校發展、促進學生成長的現實力量,以骨干之姿引領身邊同事,共同為朝陽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本次高端研修通過“專家引領+實踐參訪+實地研學+互動研討”的多元模式,為朝陽區骨干教師搭建了高效的學習交流平臺。教師們紛紛表示,此次研修不僅更新了教育理念,掌握了前沿教育技術與教學方法,更明晰了自身肩負的教育使命與責任。未來,骨干教師們將以此次研修為新起點,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將國際先進教育經驗與本土教學實際有機結合,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綜合素養的新時代青少年注入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