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4日,中國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聯盟2025年度會議在哈爾濱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44家交響樂團、92名參會代表齊聚冰城,共同為中國交響樂事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哈爾濱有著百年交響樂傳統。1908 年,俄國外阿穆爾鐵道兵旅團管弦樂團在此播下交響樂種子;如今,哈爾濱交響樂團已成為一張城市文化名片。今夏,哈爾濱舉辦了勛菲爾德弦樂比賽、國際手風琴藝術周等活動;始創于 1961年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更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級音樂盛會。
8月22日晚,第二屆全國優秀交響作品展演暨中國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聯盟2025年度會議《松花江組曲》專場交響音樂會在哈爾濱奏響。隨后,兩天的會議中,聯盟代表圍繞省市交響樂團運營模式、樂團委約創作工作以及樂團黨建促進職業化建設等議題,分享經驗、碰撞思路,共同破解行業難題。
分享會現場
省市級樂團的生存之道
不同的交響樂團有著不同的運營模式。會上,長沙、廈門、成都、鄂爾多斯、深圳五家樂團的代表,提供了不同的發展樣本。
長沙交響樂團為“省市共建”。副團長張薇薇介紹,2018年樂團從“湖南交響樂團”更名為“長沙交響樂團”,如今樂團144名演職人員形成“雙音樂季”架構:湖南省“雅韻三湘”系列覆蓋全省惠民演出,長沙市“湘江國際音樂藝術季”打造城市品牌,2024年共完成124場演出。“政府支持占60%,商演與票房占30%,我們仍在探索口碑與市場雙贏。”張薇薇提到,樂團2024年重啟歐洲巡演,在奧地利沃爾特古典音樂節連續四天演繹勃拉姆斯四部交響曲。
廈門愛樂樂團以“民辦公助”為模式。這支1998年成立的民辦樂團,曾因企業撤資陷入困境,如今靠廈門市政府撥款與自主運營支撐。團長方翊介紹,樂團今年策劃“交響大戰音響”主題音樂會,讓現場樂團與伯恩斯坦版、卡拉揚版錄音 PK,“用現場感染力證明音樂廳的體驗無可替代”。為破解觀眾流失難題,樂團成員時常進學校、企業推廣普及交響樂。“廈門人口從100萬增至500萬,400萬新市民都是潛在觀眾,普及永遠不能停。”
中國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聯盟和《音樂周報》合作簽約儀式
成都交響樂團團長肖鷹分享,樂團2019 年改革前僅30余人,2023年實現“廳團合一”后,以“事業單位職業化管理”模式激活人才流動。鄂爾多斯交響樂團藝術總監高健提到,這支多民族樂團將“漫瀚調”“古如歌”等非遺融入創作,每年完成10-15場音樂季演出與30-40場惠民演出,“既要奏得響貝多芬,也要拉得響草原鄉樂”。深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林大葉則坦言樂團面臨的財政壓力。“但我們仍堅持培養年輕音樂家,我36歲任總監時,是聶冰團長頂著壓力給了機會,這份傳統要延續。”
新作品如何留下來、走出去
“我們不能只演貝多芬和莫扎特,每一代人都要有每一代人的作品,為下一代留下這個時代的印記。”中國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聯盟主席余隆說。在他看來,近年來,各樂團委約創作的原創交響樂作品數量提升,大放異彩,但也遇到不少問題:如何才能創作出留得下、傳得開的作品?如何能孕育真正可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作品?
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直言“命題作文居多”。每年都會涌現許多新作,但大部分都沒聽說過,如何避免“應景之作”,提升作品的藝術高度是關鍵。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則分享了商業融合案例——與錦江國際集團合作《中國廚房》,以“美食”為主題,每個樂章對應一道菜,“巡演時可靈活選取段落,還能與餐飲企業推出套票,實現藝術與市場雙贏。”
廣州交響樂團翁業增獲“終身成就榮譽”
深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林大葉、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尹波提及“駐團作曲”模式。深交簽約1-2名駐團作曲家,實行“工資制 + 職務創作”;國交更有6人創作中心。今年,中國交響樂團委約作曲家周龍創作交響曲《大樂同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希望作品既能講中國故事,也能讓世界產生共鳴。”
今年,“黨建工作如何促進樂團職業化建設”首次成為探討議題。“黨委領導,并非黨委書記領導。”中國交響樂團黨委書記周宇說,“我不懂音樂,但能與藝術家的專注業務,形成互補。”哈爾濱音樂廳(哈爾濱交響樂團)黨委書記齊旭光則以“食堂升級”等小事舉例:“把演奏員當家人,解決他們的工作生活需求,團隊凝聚力自然提升,這就是黨建的溫度。”
在指揮家張國勇看來,樂團黨建工作做好的前提是尊重藝術規律、包容藝術家個性。“好的書記是‘服務者’而非‘管理者’,用尊重與學習贏得藝術家認可,才能凝聚人心,成為一個高質量、有表現力的舞臺表演文藝團體。”
會上,中國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聯盟還與《音樂周報》簽約合作《中國交響專刊》。聯盟還為服務廣州交響樂團48年的翁業增頒發了“終身成就榮譽”,并宣布明年聯盟年度會議將在成都舉行。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