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前,廣州市教育局明確發文,鼓勵中小學結合實際探索開展春秋假,為學生拓展課外實踐空間、親近自然提供政策支持。開學在即,記者調查發現,全市響應春秋假的學校寥寥。一邊是教育部門“鼓勵探索”的明確導向,一邊是多數中小學“暫未計劃”的按兵不動,這場“鼓勵探索”與“觀望遲疑”的反差,照見的不只是一所學校的選擇難題,更是政策落地中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實際上,很多學校不是不想放,而是不敢放。春秋假首先要過“教學關”,F行課程體系按學期進度設置,少則3天、多則5天的假期,可能打亂教學節奏。尤其對面臨升學壓力的中小學,“放假=落后”的焦慮讓學校不敢輕易松口。有初中班主任算過一筆賬:初三下學期少5天課,可能要占用2個周末補回來,最終還是學生“埋單”。
更難的是“家長關”。某中學放春假前,曾征集學生家長的意見,光溝通會就開了3場;有學校為解決因各種原因不參與集體活動的學生在學校自習而家長沒空管的問題,專門安排留校自習的兜底方案。但并非所有學校都有這樣的精力。雙職工家長占比高的學校,若沒配套托管,假期可能淪為家長負擔;部分家長擔心研學是變相收費,對假期安排天然抵觸。
還有繞不開的“安全關”。組織學生去郊外踏青,要考慮交通、天氣、意外防護。即使是市內研學,也要擔心學生脫離監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成了春秋假落地的“隱形門檻”。
顯然,解開學校的“顧慮結”,才能讓假期真正從紙面文件走進學生生活。敢吃“螃蟹”的學校,用實踐給出了答案。廣州玉巖中學5天春假,通過家長選旅行社、做足安全預案、老師跟組等流程控風險;省教院黃埔實驗學校用“分層方案”,初中生紅色研學、小學生市內活動,不愿參與可留校,避免“一刀切”;杭州城區將春假與五一假期結合,連放9天,教育部門推出統一研學路線,破解課程碎片化與學校組織壓力難題。這些經驗證明,春秋假不是“麻煩事”,只要把預案做在前面,把顧慮想在前面,就能讓假期既有趣又安全。
讓更多學校從觀望轉向行動,不能只靠學校“單打獨斗”,還需“眾人拾柴”。
教育部門要做“引路者”。目前多地僅停留在“鼓勵探索”的原則性表述,尚未出臺具體細則。春秋假怎么算課時、研學經費如何解決、安全責任怎樣劃分,這些“空白”亟待政策填補。
學校要做“創新者”。不必照搬別人的模式,可根據自身情況“量體裁衣”,比如郊區學校可組織農耕體驗,城區學校開展城市探索,規模小的學校可“抱團”組織活動等。關鍵是放下“怕擔責”的顧慮,用細致的安排打消家長的擔憂,將春秋假與學科教學任務有機結合,讓假期成為延伸課堂、拓展視野的“移動課堂”。
家長要做“同行者”。別把春秋假當成“學校的事”,而應主動參與其中,多花時間陪孩子去公園運動撒歡、到博物館駐足探索,哪怕只是一起觀察路邊的落葉,也是很好的成長。對學校的研學安排多些理解、少些質疑,讓孩子在“家校同心”的氛圍里,更投入地享受研學樂趣,真正在實踐中成長。
好的教育,不該只有教室的四方天地,更該有四季的鳥語花香。教育部門的“政策春風”吹得更透,學校的“顧慮結”解得更開,家庭的“支持力”給得更足,相信會有更多學校卸下觀望的包袱,讓學生在春天里奔跑、在秋天里收獲。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