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市湖里區,高端藝術、非遺精品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觀賞品,而是通過創新模式引進來,再深度融入社區肌理,改變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精神面貌,實現了從“陽春白雪”到“家門口的幸福”的轉變。
非遺成社區媽媽們的“增收包”
在湖里區,一件源自中國古代宮廷的奢華飾品——云肩,正從博物館的展柜和T臺的聚光燈下,“下沉”到社區客廳和尋常人家的指尖。
所謂云肩,古代常作為肩部的裝飾織物,源起于秦代的披帛,最初用于保護衣物的清潔,后來演變為精美的裝飾品。其名稱與四方四合的云紋圖案息息相關,仿若雨后云霞映日,因此得名。云肩在隋唐時期開啟流行,而至明清時期,其普及程度和工藝水準達到了巔峰,成為貴族女性的標志之一。
8月20日,湖里區海絲藝術品中心,非遺云肩制作技藝傳承人李玉蘭(中)身披一件云肩,向參觀者介紹云肩的故事。 澎湃新聞記者 王岱玉 圖
8月20日下午,在湖里區海絲藝術品中心,走進非遺項目云肩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服裝設計師李玉蘭的工作室。這里沒有看到高懸的藝術門檻,取而代之的,是一筐筐五彩絲線、一包包棉芯和一批等待被社區居民縫制成精美盤扣的“材料包”。
“早些年,云肩就是‘古法’‘高級’的代名詞,離生活太遠了。”李玉蘭拿起一個即將發包給社區居民的半成品盤扣材料包說,“但現在,我們把它們‘拆’了。”
這個“拆”,是李玉蘭讓擁有六千多年歷史的云肩技藝下沉到社區的關鍵——她把制作一件完整云肩的復雜工序,拆解成一個個獨立小部件。其中最適合居家制作的,便是作為傳統服飾靈魂的盤扣。社區居民可以免費領取材料包,利用帶娃、做飯的碎片時間在家縫制,一個精巧的盤扣能帶來5元至30元不等的報酬,每個月可以給自己賺1000至3000元不等的收入。
“單一這門手藝養活不了我們,但能幫補很多家庭。”李玉蘭說,她從小跟隨奶奶學習這門技藝,親歷了傳統手藝從備受冷落到逐漸回溫的過程,“感謝這個時代,大家又開始喜歡國風了。”
8月20日,參觀者在湖里區海絲藝術品中心云肩工作室學習云肩制作。 澎湃新聞記者 王岱玉 圖
海絲藝術品中心坐落于廈門高崎國際機場T3航站樓旁,是中國新一代線上線下藝術品產業鏈平臺、雙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平臺,一期建筑25萬㎡,引入一批非遺傳承人來開辦文化工作室。
李玉蘭即是其中之一,在她看來,文化惠民也是“送手藝上門”,“我們這叫‘使用級傳承’,老祖宗的好紋樣、好技藝,不能只擺在展柜里,得讓人用起來,能賺錢,它才能真正活下來。”
她也在嘗試另一種“破圈”,將自己從清代老繡品中汲取靈感設計的紋樣,用于創新現代服飾。在她位于海絲藝術中心的店鋪里,陳列著不少這樣的作品——既保留了古法云肩的形制與韻味,又更適合日常通勤穿著。
“很多人喜歡云肩,但覺得日常穿不出去。”她指著一件結合閩南紅磚古厝“燕尾脊”元素設計的馬面裙說,“我們就想,怎么讓它既傳統又實用,我們的云肩搭配這件馬面裙就剛剛好。”
李玉蘭說,湖里區政府給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很多展示機會,包括文博展、非遺節、社區活動等,也為她搭建了觸達更多人的橋梁。在她看來,傳承非遺技藝,重要的是參與,“很多人一開始覺得難,不敢碰。但我們把材料備好、步驟簡化,大家縫完第一個,就想做第二個、第三個……這個過程本身,就挺治愈的。”
8月20日,湖里區海絲藝術品中心云肩制作工作室里展示的云肩。 澎湃新聞記者 王岱玉 圖
如今,她的盤扣材料包和云肩研學套裝,不僅成了社區一批母親們的“增收包”,也成了年輕人體驗非遺技藝、感受國風之美的“入門券”。一個曾經屬于宮廷的奢華符號,正在眾多普通居民的指尖,獲得新的活力。
八千年漆藝做起潮玩和電腦配件
什么會永恒?海可枯,石可爛,而一件漆器穿越千年,依然光彩奪目,琢磨如玉。漆藝文化也依舊在流傳。
百里千刀一斤漆。中國是大漆藝術的發祥地,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從井頭山遺址8300年前的黑漆木器,到漢代馬王堆 “黑地紅紋” 漆器,再到廈門漆寶齋的閩南主題漆器,大漆作為核心原料,穿越時空,跨越地域,作為“文化紐帶”和“可視化載體”而存在。
大漆被認為是大自然的饋贈。它是漆樹分泌的樹脂狀液體,含有漆酚、漆酶等物質。剛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生漆經過“熟化”,被用于漆器的制作。在它的保護下,普通器物變得更為美觀,還能防潮、隔熱、耐腐。
一件優質的漆器需要匠人們一層層髹(音xiū)涂上大漆,再經歷打磨、漆線雕等工序,經年累月,精巧繁復,藏著生活的詩意、美學和匠人精神。
此前,皇家、貴族才大量使用的漆器,現在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8月20日,湖里區海絲藝術品中心漆寶齋非遺館展示的大漆樣板,技藝和紋路各不相同。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圖
走進湖里區海絲藝術品中心的漆寶齋非遺館,立架上一塊塊大理石一樣的格板里展示了不同色彩、紋理和光澤的漆器樣板。
“這些(格板)代表了不同的漆藝技法。”非遺傳承人王文靜介紹,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漆藝,培養更多相關人才,增強社會各界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漆寶齋逐步復原可追溯至明代的漆藝專著《髹飾錄》的技法,重新編寫漆藝傳習錄,在展廳中設立了前述“技法墻”。
2008年,漆寶齋被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其漆藝髹飾技法后來被國賓車內飾采用。
“《髹飾錄》中記錄了400多種漆藝技法,我們現在已經復刻了將近300種。”王文靜說,漆寶齋非遺館大部分區域都是免費開放給人們參觀的。在為青少年講解時,她會講一些成語,比如“高山流水”,這個典故中的古琴,在制作時要用到大漆;比如“如膠似漆”,其中的“漆”就是大漆。
漆寶齋加入了湖里區的文化惠民工程,常年定期舉辦漆線雕藝術活動、漆藝非遺成果展和藏品展,向大眾展示中國八千年漆藝文化和歷史、魅力。
漆寶齋還送“文化”上門,主動將漆藝相關非遺帶進社區,帶進學校。
王文靜的母親、第十七代傳承人沈錦麗從2016年至今,在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中任教漆線雕課程,并為學生舉辦作品展。王文靜也將漆線雕非遺課程帶入社區小學,通過講解和動手實踐,加深小朋友對閩南文化的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8月20日,湖里區海絲藝術品中心漆寶齋非遺館,非遺傳承人王文靜(右)向參觀者介紹大漆技藝。
王文靜自豪地說,2008年之前,很多人不知道大漆,也不知道漆線雕,以為漆器更多是文物,而不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甚至不覺得自己可以買,可以使用,“我們現在做的很多工作,其實80%是先解決認知,先告訴大家,我們中國有這樣的東西,每個歷史時期都有這樣的東西,包括秦朝也大量使用漆器。”
王文靜的工作室除了制作漆藝手鐲、杯子及工藝品,還聯名做了潮玩。近期,他們通過預售方式,將漆藝用于制作電腦鍵盤帽,吸引了更多年輕人。
當拍賣注重“薄利多銷”
距海絲藝術品中心不遠處的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一場“高端藝術進社區”的文化惠民實驗也在同步展開。
8月20日,該公司總經理陳珊告訴澎湃新聞,以往很多人覺得拍賣公司“高高在上”,新聞報道也多聚焦于天價拍品,無形中勸退了普通人,“其實我們每場拍賣幾千件拍品中,高價位的只是小部分,大部分都是中低價位的生活必需品、裝飾品,甚至書房里的書桌柜子。”
8月20日,參觀者在保利廈門國際拍賣公司觀看展品。
這從保利的策略轉變清晰可見,從一年僅兩場的“春拍”“秋拍”,轉向“月月有小拍”,起拍價低至一兩百元,無底價拍賣也漸成常態。陳珊說,這是適應市場的“薄利多銷”,“品種門類多、件數多,購買的人多了,總金額反而能上去”。
更重要的是,陳珊和同事們試圖打破空間與心理的雙重壁壘,將在湖里區的這處新空間打造成免費開放的藝術綜合體,引入藝術品展覽、花藝課、親子繪畫活動,甚至開辟直播間線上拍賣。
“很多人租房子買張畫,搬家時不想要就扔了。但如果是從拍賣行買的,過幾年說不定還能增值再賣掉。”陳珊笑道,“聽起來環保,還有點‘理財的’意味。”在她看來,文化惠民是讓藝術消費成為市民的一種日常選擇,而非奢侈行為。如今,廈門保利的線上銷售額已與線下持平,越來越多普通人開始嘗試走進拍賣場舉牌競拍。
8月20日,一名參觀者在廈門保利拍賣公司的展廳打卡,該公司計劃讓拍賣走進更多普通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