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上線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憑借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創新詮釋引發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悟空世界觀中的“天下”“氣”“道”“五行”“天命”等元素將玄幻的色彩推向極致。該款游戲從一開始就同步推出了英文版本,風靡全球,這一現象也為學界樹立了“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典范。
為了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貢獻中國智慧,我國翻譯界積極對外譯介中國文化的優秀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外譯事業的核心問題是譯者培養,即我們需要培養能夠勝任對外翻譯和傳播的合格人才。唯有熱愛中國文化、吃透中國文化精髓、有志于投身對外傳播事業的譯者,才有可能完成這一為中國外文局前副局長黃友義先生喻為“水往高處流”的逆向文化傳播偉業。此外,中國文化體大面廣,從哲學到美學到藝術,面面俱到的“通才”極其難得,而培養某一個或幾個領域的“專才”型譯者更具可行性。誠如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潘文國所言,中國文化外譯正逐漸進入“深水區”,越來越需要一批“專家型”譯者。
外譯人才的培養難以一蹴而就。從現實需要和實操層面來講,外譯教學的最佳切入點,非思想文化術語莫屬。術語是概念的表征,代表了特定專業領域,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則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滴水可以映日。相對于中國文化這一龐大的整體,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如同細胞,是基礎之所在。綿延數千年中華文明積淀下來的思想文化術語,涵蘊著我們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是講好中國文化故事的根基和挑戰所在。較之于科技術語的唯一性和明晰性,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內涵豐富且具有極強的時代衍生性,難以在西方語匯中找到基本類同的概念;部分術語呈現為成語或典故,理解和翻譯高度依賴語境,古為今用尚且不易做到,更遑論跨文化迻譯;一些高度凝練和抽象化的思想文化術語蘊藉著典型的中式話語張力,很難跨越中西思維差異的鴻溝。即便從話語表現形式看,穿越歷史長河而來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也不能簡單等同于字詞,而是涵蓋短語甚至句子,如“大醫精誠”“虛己以游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黃友義先生在《融通中外,講好術語故事》一文中說,要讓外國人理解今天的中國,就需要讓他們知道歷史上的中國,知道我們從哪里來、為什么這樣思維、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最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表述,能夠更深刻地反映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準則,更能幫助外國人認識今天的中國。
有鑒于此,《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以下簡稱《術語英譯》)以“通古今之辨,明內外之釋,成譯家之言”為編寫宗旨,以教育部、國家語委“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系列前期成果為基礎,從1200條術語中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166條,整合為治政、倫理、修身、文藝、風俗、自然六大板塊近30個主題。通過構建“術語簇”,將意義密切關聯、能夠完成獨立敘事的思想文化術語組成一個體系,對其中的基礎性術語進行細析深研,將討論的廣度和深度結合起來,也對術語外譯工作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應。如此一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形成了宏、中、微三級體系,宏觀上代表中華思想文化,中觀上呈現為不同板塊和主題,微觀上體現為具體的詞句。既有效避免討論流于寬泛,又努力實現術語翻譯“見木又見林”,便于引導學生進入特定文化領域,逐步成長為“專家型”譯者。
除了提供必要的術語英譯知識點和翻譯練習,《術語英譯》著墨最多的當屬“概念體系溯源”“典范術語英譯解析”兩部分內容。
“概念體系溯源”以文化導入,兼及中西,意在回顧文化語境,探清術語源流,以便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更好地服務當代需要。央視某頻道對“奉法者強則國強”的翻譯,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范例。該典故出自《韓非子·有度》,意為執行法度的人堅決果斷,那么國家就會強大。央視提供的譯文是:“When those who uphold the law are strong, the country is strong.”“奉法者”在譯文中變成了“奉公守法者”(those who uphold the law),何故?其實,這并非誤解或曲解導致的誤譯,而是譯者深思熟慮的結果。通過翻譯,源自傳統典籍的術語,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典范術語英譯解析”則著力闡釋代表性術語的英譯方法,但并不拘泥于提供唯一的標準答案。以術語“君子”的英譯為例,《術語英譯》除了解釋當代為何常用“音譯+闡釋”的方法,將其譯為“junzi (man of virtue)” 之外,更提及古今中外多位著名學者的經典譯文,如“superior man、good man”(理雅各),“moral man、wise man”(辜鴻銘),“man of principle、true man”(修中誠),“exemplary man”(安樂哲、郝大維)。比較各種譯文,可以發現它們在內涵上的微妙之處,有的強調君子的德行,有的強調他超凡脫俗,有的則強調其人有原則和模范作用。何種英譯術語能夠更好地服務當代對外話語傳播,則是教學過程中可以展開討論甚至爭論的地方。
翻譯之“術”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甚至是本科階段學習的核心,但若缺乏“道”的引領,實踐或許可以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卻無法擔起文化外譯與傳播的大業。面對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的痛點和難點,本書總結出“概念調適”“再概念化”“理據補償”三條基本原則。“概念調適”的原則尊重術語的豐富內涵和歷史沿革,提倡依據不同語境確定最佳譯文;“再概念化”原則針對中國文化獨有而英語世界不存的概念而提出,主張應敢于創造新術語,如“華夏”(huaxia)所體現的音譯法就是化解難題的常見譯法之一;“理據補償”則重在避免術語英譯后異化程度過高而影響傳播效果,提出對新創術語進行必要的闡釋。可以說,沒有傳播就無法真正實現外譯的價值。三大原則對應直譯、意譯、音譯等具體翻譯方法,在理念上實現了“術”“道”并舉。
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今天,社會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有一種聲音甚至斷定外語和翻譯學科已經“出局”。不可否認,AI翻譯在眾多應用文體翻譯上已經達到很高水平,甚至可以比肩“人譯”,但植根于中國文化的術語英譯,遠非獲得一個正確答案那般簡單。如前所述,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常常存在多個譯文,它們來自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譯者,哪一種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當代對外話語建設,需要甄別和討論,既要分出正誤和優劣,也能對不同術語的使用語境作出描述甚至規定。此外,尤其緊迫的一點是:AI翻譯提供的譯文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機器“學習”前人譯文的結果。自媒體時代的互聯網,人人都可以是傳播終端,倘若我們無法提供真正符合當代需求的譯文,任由誤譯、曲譯等不良譯文野蠻生長,也就等于拱手讓出了對外話語權,所謂不出彩就出局了。
品鑒中國智慧,須得系統解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打造中華智慧海外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促進文化交流走向深入的前提條件。季羨林先生言猶在耳:“翻譯之為用大矣哉!”辛紅娟教授領銜六人團隊,歷時三年多精細打磨,經過多輪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實踐,不斷研討、修訂、完善,始成就這部30余萬言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有望在“翻譯中國”的時代,為翻譯與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貢獻一份力量。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