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會上完成新老交接——吳元新當選為協會第九屆主席團主席,連任兩屆主席的陳國歡被聘為第九屆名譽主席。
過去十年,陳國歡深耕江蘇民間文藝,在筑品牌、育新人、抓學術等方面傾注心血;接棒的吳元新則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近些年江蘇民協的重點工作有哪些?新時代傳承者需具備哪些新能力?如何引領文藝發展新航向?近日,江南時報記者專訪了這兩位深耕江蘇民間文藝沃土的同路人,圍繞傳承與未來,他們娓娓道來心底的思考與期盼。
![]()
吳元新
![]()
陳國歡
回望十年耕耘 民間文藝“有做頭”
“民間文藝常被誤解,我總想為它正名。”陳國歡坦言,當下不少人對民間文藝存在認知偏差:一是覺得它是“老古董”,與當下生活無關,“可哪個中國人過年不回家?這種延續至今的風俗,本身就是鮮活的民間文藝”;二是認為它“土氣”“低俗”,而民俗學家鐘敬文在《民俗學概論》中早有定論,民間文藝是民眾集體的美學表達,與文人文藝、宗教文藝并行。“藝術的高低看思想與技藝,怎能憑載體論優劣?”在陳國歡看來,民間文藝扎根生活、隨時代生長,這座“富礦”亟待更多人關注、挖掘。
深耕江蘇民協十年,陳國歡最大的感受是民間文藝“有做頭”。
“回望過去十年,江蘇民協在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的指導支持下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與開拓,讓這份‘有做頭’落到實處。”陳國歡圍繞四方面重點作了介紹。
打造品牌,搭建展示與成長平臺。江蘇民協精心打造了多個成熟品牌:每三年一屆的“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東博會)已連辦6屆,以創意主題凝聚手藝人,成為展現其成長軌跡的專業窗口,第七屆將于今年啟幕;每兩年一屆的“中國(南京)農民畫優秀作品雙年展”,作為國家級品牌已舉辦4屆,去年吸引全國1800多件投稿,連美院師生也紛紛參與,隊伍不斷壯大;“江蘇十佳青年民間工藝美術家”評選則為青年人才提供了考量載體,兩屆以來積累起頗高期待。
注重學術,筑牢傳承的理論根基。秉承中國民協名譽主席馮驥才“學術立會”的理念,江蘇民協在理論建設上持續深耕:一方面,全力配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該項目被列入《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批重點項目,計劃編纂1000卷文獻,江蘇已立項51卷,3卷正式出版,目前正按計劃推進;另一方面,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民間工藝集成·江蘇卷》,系統收錄江蘇十多類優秀民間工藝,其中吳元新藍印花布部分的深度研究,正是江蘇民協主席團注重學術的生動例證。
精設評獎,樹立公正權威促提升。作為全省民間文藝最高獎,“江蘇省文藝大獎·民間文藝獎”每兩年一屆,陳國歡強調:“評獎不是終點,而是激勵手段——讓大家同臺競技、互鑒超越。”協會始終堅守“只認作品不認人”的原則,以高標準、嚴要求保障公益性與公正性,其權威性也得以持續提升。
著力育人,推動青出于藍成必然。當前非遺與手工藝領域普遍面臨“青黃不接”的傳承困境,培養青年人才已成協會戰略重點。“或許是年齡使然,我對年輕人的期待越來越迫切。”陳國歡說,江蘇民間文藝基礎扎實,關鍵在于固本強基,對年輕人的評判標準也需要再研究、再細化。他堅信,年輕人的起點更高,超越前輩是必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只是這份對民間文藝的熱忱與投入,總讓他憾于時光匆匆。“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啊。”陳國歡表示。
守護傳統之源 傳承需淬新“四力”
“創新是必須的。新舊之間本就是辯證的關系,所以根本問題還是回到守正和創新。”在陳國歡看來,民間文藝與創新并不矛盾。他甚至強調,如果把民間文藝看成是與時代割裂的,那才是錯誤。
守什么正?創什么新?“守文化基因之正,創表達方式之新。”陳國歡這樣總結。
陳國歡與吳元新同時強調,民間文藝的傳承創新,首先要保留、記錄、研究好優秀的文化基因。
擔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南通民協主席14年的吳元新,始終在堅持“邊收藏邊研究邊傳承”的道路上前行。多年來,他帶領女兒吳靈姝走遍全國藍印花布主要產區,搶救、保護明清以來的藍印花布實物6萬余件,先后出版相關著作20余本,為后續的研究探索提供了有力借鑒。在吳元新看來,傳承與創新不可分割。
實際上,這樣的守正道路在中國民協的工作歷程中早有示范。
早在1964年,作家馮驥才就奔波于天津老城內外街巷中,對民居磚雕進行調研,采用攝影、文字和繪圖的方式來記錄影壁、門樓磚雕結構以及天津城內磚雕分布,開啟了天津老城風貌記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漫長路途。而后,他根據自己多年調研記錄的大量資料,相繼出版《天津老房子·舊城遺韻》《天津老房子·東西南北》《小洋樓風情》等書籍,成為記錄天津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檔案,也成為他后期引領中國民協發展的重要工作方向。
自2001年起馮驥才連續擔任三屆中國民協主席,其間多次強調“學術立會”的重要性,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民協領導者緊跟老主席的步伐,將“學術立會”放在保護傳承的重要位置。
找準民間文藝的基因,守住傳統文化之魂。有了追根溯源的依據,才能在不同時代留下不同的文化印記。
藍印花布與霸王茶姬聯名推出奶茶周邊文創,蘇扇融入游戲《黑神話·悟空》元素制作出爆款“如意金箍棒折扇”,南京剪紙攜手《使命召喚》手游推出“虎嘯行動 新春盛宴”主題視覺藝術……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江蘇民間文藝始終與時代同行。
“民間文藝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只要核心技術不變,形式可以不斷改變。”吳元新認為。
陳國歡同樣認可這樣的創新之路。在他看來,當代傳承人應當在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四個方面做好提升創新。當代傳承人首要任務是保證最基本的動手能力,熟練掌握制作技藝;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時代發展,學會利用數字技術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創新設計;同時,要學會借力發展,而不是永遠一個人埋頭苦干,可以納入設計、推廣、銷售等各方面的人才形成團隊合力,有效形成產業鏈條,創新發展模式;此外,還要加強文字表達能力,做好從構思到技術層面的創作手記,讓每一件作品都有據可依,也為未來的研究工作提供保障。
“守傳統之源,創時代之流。當民間文藝的優質人才實現從匠到非匠、從技能到技藝的轉變時,他們才真正成為表現民間文化魅力的藝術家。”陳國歡說。
深挖文化“富礦” 新老接力傳薪火
民俗、故事、傳說、神話、諺語、歌謠、工藝品……民間文藝涉及面之廣讓人意想不到。
“民間文藝太精彩了!它是生活的文藝。對于民間手藝人來講,有兩個很需要輔助補充的素養,一個是設計,另一個就是審美。”談起民間文藝,陳國歡難掩激動。在他看來,審美是種力量,是今后體現競爭力的重點之一。
“江蘇省民間文藝的未來發展,應從拓展、提升、轉化三個角度進行。”陳國歡進一步解釋道,拓展包括很多方面,如人才群體的拓展、與社會合作范圍的拓展等;提升則是對評判標準及人才標準的提升,年輕人需要在迎合時代發展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養,如對數字化、智能化知識的掌握運用;而如何將傳統技藝轉化成與當代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是每個民間文藝人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說到如何將傳統技藝轉化成與當代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吳元新也用自己的實踐探索給出肯定回答。
從已鮮少使用的被面、包袱布、蚊帳到貼近當代生活的領帶、桌旗、壁掛,藍印花布作品的設計與制作,已經與當代生活接軌,當傳統技藝不再拘泥于數百年前的使用喜好,才是擺脫了舊傳統的“影子”,將創新發展落到了實處。
“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制作的作品沒有人去消費它,傳承路就會越走越窄。有人消費、有人在用,傳承之路才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吳元新說。
不僅僅是藍印花布,吳元新對南通的其他非遺技藝也十分熟悉,他告訴記者,自己目前已在南通開辟了“以學術研究為基礎,以創新傳承為方向”的試驗田。無論是國家級非遺板鷂風箏,還是以針代筆、絲為丹青的仿真秀(沈繡),他在與傳承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都一再強調要求做手藝也要做記錄,更要做研究。
“我是從基層做起的,過去十年,陳國歡主席全身心投入在江蘇民協的工作中,為民間文藝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也為省民協后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我也將發揮基層非遺人的優勢,將學術立會的宗旨繼續深入到江蘇各個設區市,同時逐步搭建全國性交流平臺,加強省與省之間的學習推廣,在做好研究的同時創新形式,這樣才能形成成果,做出更多精品。”吳元新說。
“民間文藝是座‘富礦’。”簡短的幾個字道出陳國歡對民間文藝的感情。他表示,未來的日子他也將繼續深挖這座文化“富礦”,為民間文藝的發展盡一份力。
“大家一起努力,力量就更大了。”堅定的語氣表現出吳元新在接過陳國歡交給他的“接力棒”后,要賡續民協“火種”的決心。
十年深耕,江蘇民協為江蘇民間文藝筑牢“守”的根基;展望前路,更需以“進”的姿態開拓新局。從陳國歡到吳元新,接力的是守正創新的初心,延續的是既守且進的步伐——這份“守”得住根脈、“進”得向未來的傳承,必將引領江蘇民間文藝在時代長河中愈發璀璨。
江南時報記者 徐曦 毛艷
來源: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