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獲悉,《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國家標準已于近日批準發布,這是校園配餐服務管理首個國家標準,將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適用于為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提供學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務的企業,明確了覆蓋食譜及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備餐與配送等全鏈條的規范指引,為校園配餐企業合規管理提供標準化指導。
強調全鏈條監管
作為首個專門針對校園配餐的國家標準,《指南》的特點是強調全鏈條管理,通過加強檢測與監測實現風險管控。
■檢測 比如原料采購,實行米、面、油等大宗食品集中定點采購制度,每批次原料的檢驗檢測報告要留存,每種大宗食品原料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全品類覆蓋的檢驗檢測,從源頭確保用料安全。
■監測 在制作環節,餐食加工過程須接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向各方公開食品加工的關鍵操作流程;運送方面,宜專車專用并安裝定位跟蹤系統。
關鍵是形成責任閉環
對于標準的有效落地,專家指出,保障落地的關鍵在于要形成責任閉環。即企業要每天自查、每周排查、每月調度;政府要把國標納入食品安全城市考核,違規企業直接一票否決招投標資格;家長掃碼能夠溯源食譜來源、實時查看后廚;學校則公開陪餐評價。通過企業自律、政府督導、社會監督,這樣的閉環就是國標能否落地的關鍵。此外,成本兜底,推廣中央廚房和衛星廚房模式,地方政府補貼冷鏈車輛和檢測設備,確保不把成本轉嫁到學生餐費上。
我國目前中小學和幼兒園數量超46萬所,涉及學生超2.37億人。校園食品安全備受社會關注,《指南》的發布注重的是全鏈條防范風險,當然更需全鏈條落實。讓檢測和監測靠前發力,同時發揮震懾作用,護航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據新華社 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