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有了“進校園事項白名單”還不夠,仍需要增強白名單制度的剛性。
“臨時性任務”不受減負“白名單”約束?
2024年以來,有關部門持續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行為,各地出臺“進校園事項白名單”等多項舉措;鶎咏處熎毡榉从,減負成效明顯。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以落實社會責任為名,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學事務通過“臨時性任務”“分支考核”等方式進入校園,給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外又找了一份“免費兼職”。
可以說,教育部門通過“進校園事項白名單”等方式,有效整治與教育教學無關的社會事務隨意進入校園,學校和教師的負擔都大幅減輕。而在部分地區,“進校園事項白名單”卻沒能攔住“臨時任務”,致使減負成果大打折扣。
原本,“進校園事項白名單”已然為教師把好了“關”,但一些部門的權力之手仍不死心,依舊緊盯著中小學教師,通過隱性考核或者增加“臨時性任務”強行將任務塞給教師,某種程度上也架空了教師減負“白名單”。
究其緣由,一方面折射出權力之手未得到良好的約束,也就是說,即便突破“進校園事項白名單”,事后也難以受到嚴厲問責;另一方面則是一些部門未能真正領會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的重要意義,仍然習慣于將一些任務隨意分攤給學校與教師。
可見,有了“進校園事項白名單”還不夠,仍需要增強白名單制度的剛性。
這就需要強化對各部門的監督與管理。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對于違規向學校攤派任務的部門,應當嚴肅追究責任。同時,加大對相關主體的問責力度,讓教師減負真正減下去。
其次,及時清理不合理的“隱性考核”,并持續跟蹤社會事務進校園情況,對確需學校配合的事務,嚴格按照“誰主張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由主責部門牽頭并落實。
此外,要對社會事務進校園等違規行為開展“回頭看”等定期督查,探索建立教師負擔“黑白名單”公示機制;而且,進一步完善考核機制,從根本上為教育工作者“松綁減負”,減少不必要的分支考核,讓學校能夠專注于教育教學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報道中多地受訪教育部門負責人稱,當前在制定各類工作考核細則時,教育部門往往沒有發言權,導致“分支考核”“不可控”地滲入校園!安糠止ぷ鳑]有征求過我們的意見,一紙文件就直接發下來!睘楸苊膺@種情況出現,不妨在更高層面開通申訴維權渠道,讓學校和教師能夠及時反映所遇問題,相關部門能夠依據反饋及時調整政策。
總之,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不能因為取得了一定成果就掉以輕心。讓教師回歸主業,需要讓“白名單”發揮好“防火墻”作用,通過強化源頭把關、過程監管、追責問責,真正形成社會事務進校園規范管理長效機制。□王軍榮(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