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新教授簡介:
山水題材的水墨畫是葉建新教授表達藝術的主要形式,也是他的藝術成就的主要凝縮。將融山水、繪畫、思想心靈三者為一體的中國水墨畫呈現于釉里紅這一珍貴的陶瓷工藝之上,難度系數自然非同一般。在作品結構和水墨濃薄程度的復雜交錯中,在畫筆的輕重交互和諧飛舞的運作中,把世界的韻與藝術家的精神境界融合地呈現出來,可謂巧奪天工。
葉建新教授對水墨藝術的熱愛不僅體現在中國畫方面,他還將水墨藝術用多種藝術形式、材質上進行表達,這也是他不斷創新的源動力,先后開創了水墨青花、釉里紅、水墨琉璃、水墨絹瓷等藝術表現形式。
葉建新教授對釉里紅的向往,緣于其復雜多變的工藝特征導致的無窮的變化和不可預知的藝術效果。如何能夠更好的控制畫面,展示 “筆墨” 精神?這個問題的出現,讓葉教授重新去思考和研究那些巧妙的釉里紅瓷繪技術與裝飾手法,以及施釉的厚薄、窯溫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在畫面整體的構圖上做了減法。葉教授認為,釉里紅從創作到燒制不僅需保留其無窮的變化,更應該掌握其規律,使釉里紅創作和燒制成為可控的藝術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一件件富有藝術家思想和靈魂的作品。
在最初創作的時候,葉教授按照熟練的釉下技法去表現,最終的效果并不理想,畫面中出現悶氣、笨拙的紅色塊,畫面偏灰的畫面效果。溫度和料的厚薄不均都將導致釉里紅成色發白、“燒飛”的現象。葉教授開始閉門研究歷代釉里紅燒制技法和料性特征、向經驗豐富的燒窯師傅請教、仔細觀摩燒制釉里紅的過程后,葉教授慢慢可以很好的控制料的發色和流淌性,一些色塊中還出現了濃淡的層次感。
葉建新教授又一陶瓷藝術作品代表仿絹瓷板,材料來源于景德鎮周邊泥土,經過師傅的手工配比,講究顏色深淺、顆粒粗細,既不奢華,也不焦躁,燒成沉穩的啞光底色后,再進行釉上繪畫。由于顆粒不是機器配比,每一批作品都各有千秋。整個瓷板呈現出像絹帛一樣的表現方式。瓷板邊的留白恰到好處,襯出仿絹色釉的古樸質感。
以瓷當紙,揮毫寫意。其構圖、線條、色彩、意境,均吸收了傳統國畫的畫風,又烙上現代山水畫的印記。在每一道工序中控制顏色和圖案效果,每一幅作品都要經過漫長的制作周期。
與絹上繪畫不一樣的是,瓷板上作畫不僅可以皴擦點染勾,還能保存釉料的流動感、可變化性,實現絹帛上達不到的效果。絹上加工,除了畫筆,手、橡皮都能成為工具,技法的無窮變化,使其擁有超越普通瓷板的“不擇手段”的創作方式。絹畫是中國古老東方美的體現。仿絹瓷板中,有的畫面,有意露出“絹”的底色。絹帛的脈絡紋理與瓷的厚重韻味并存。從中透出整個東方繪畫傳承嬗變的魅力。(吳文君)